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庇護制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庇護制(英語:Patronage)是指一個組織或個人對另一方提供支持、鼓勵、特權或財務援助。在藝術史上,藝術的庇護制是指王公貴族、教宗及其他富有且有影響力的人物對藝術家(如音樂家、畫家和雕塑家)的支持。這個詞也可以指授予職位或教會俸祿的權利、常客對商店的惠顧生意,或聖人對信徒的守護。英文單字“patron”(贊助人)來自拉丁文 patronus,意思是“保護人”,指的是為其客戶提供利益的人(見古羅馬的庇護制度)。
在某些國家中,該詞也用來描述政治庇護或庇護政治,即利用國家資源來回報在選舉中支持某政黨的個人或團體的行為[1]。一些庇護制度是合法的,例如加拿大的傳統中,總理可以任命參議員以及多個委員會和機構的負責人,這些職位往往會由支持執政黨的人士擔任。不過,這個詞也可能指一種腐敗或偏袒的形式,即掌權者以非法的饋贈或不正當的任命和政府合約,回報在選舉中支持他們的團體、家族或族群。[2]這樣的體制相對於任人唯賢制,後者主張每個人應根據其個人特質與能力獲得發展機會。
在許多拉丁美洲國家,庇護制度發展為維持統治和社會控制的一種手段,透過它,經濟與政治權力集中在一小部分少數人手中,而大多數人無法享有相同的特權。[3]在這種制度下,庇護者(patrón)掌握對較弱勢者的權威與影響力,透過提供恩惠換取對方的忠誠與服從。這種制度源自封建主義,目的是維持廉價而順從的勞動力,以降低生產成本,並讓財富及其帶來的特權集中於少數精英手中。[4]即使在奴隸制度以及其他類似的束縛制度(如恩託米恩達制、再分配制)被廢除之後,庇護制度仍被用來維持僵化的階級結構。[4][5]隨著勞工階級的崛起,傳統的庇護模式在20世紀有所轉變,容許某種程度的參政權,但許多制度仍舊偏向讓少數強勢菁英掌握權力,並透過分配經濟與政治上的恩惠,換取下層階級的支持。[3]
Remove ads
參考文獻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