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庙号

祭祀追尊名號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廟号,是中国朝鲜越南古代帝王去世後,後人在太廟之中奉祀時追尊的名号。

事实速览 汉语名称, 繁体字 ...

概述

廟號,意思就是皇帝在於廟中被供奉時所稱呼的名號,起源于重視祭祀與敬拜的商朝。最初並不是所有君王都有廟號,一般君王死後會建築專屬的家廟祭祀,但在幾代之後就必須毀去原廟,而於太廟合併祭祀,合於太廟祭祀稱之為「祧」;「祧」這件事情有實際上的作用,如果每個君王的廟都留下,數代之後為數眾多的家廟會有祭祀上的困難。而對國家有大功、值得子孫永世祭祀的先王,就會特別追上廟號,以視永遠立廟祭祀之意。[1]

在商朝所建立的,可謂最原始的廟號只有四種,創基立業曰「太」(太祖、太宗太甲)、功高者曰「高」(高祖王亥、高宗武丁)、世代祭祀曰「世」(世祖盤庚、世宗且甲)、中興者曰「中」(中宗且乙),另外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標準,給予祖或宗的稱號。周朝未使用廟號,僅使用諡號。另外在卫国則使用庙号,《国语》中出现了卫烈祖康叔、卫文祖襄公、卫昭考(考妣的考,父亲)灵公三人的庙号。[2]

秦始皇建立中国第一個中央集權的王朝—秦朝之後,認為為先君尊上廟號、諡號是「子議其父、臣議其君」的不敬行為[3],因此不但未使用廟号,連同諡号制度一併廢止。秦朝改用世數,例如始皇帝、二世皇帝、三世皇帝等。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把咸阳的信宫改为“极庙”,以象天极。秦始皇死后,秦二世又将极庙改为“始皇庙”,奉为“帝者太祖之庙”。

漢朝時期,兼採傳承自商朝時期的廟號制度及來自於周朝的諡號制度。初時,漢朝對于廟號仍本著商朝時期的初衷,廟號的給予極為慎重,不少皇帝因此都没有廟号。劉邦是开国君主,最終其庙号定为太祖(然而在司马迁史記時記為高祖,后世多沿用之),谥号为高皇帝(谥法无“高”,以为功最高而为汉之太祖,故特起名焉)。汉朝强调以治天下,所以继嗣皇帝谥号都有“孝”字。两汉皇帝人人都有谥号,但有庙号者并不多。

西汉立国后很长一段时间重视黄老之术,对周礼的“七庙”制度并不重视;东汉末年蔡邕曾说西汉“宗庙之制,不用周礼。每帝即位世,辄立一庙,不止于七,不列昭穆,不定迭毁”。在刘邦死后,其子惠帝长安城内为其建有高庙,也称高祖庙,“汉高祖”称呼由此而来(惠帝还令郡国诸侯各立高祖庙)。但是后来汉元帝重定宗庙制度时,把高庙定为帝者太祖之庙,刘邦的庙号也正式定为太祖。除了长安城内的高庙之外,在渭北刘邦长陵附近还建有高帝原庙,后来把沛县的刘邦行宫也改为原庙。此外长安城内的高庙之西还有惠帝庙(《汉书·景帝纪》:“孝惠庙酎,奏文始五行之舞”),也有人认为是在长陵原庙之西。

自从汉文帝之后,西汉诸帝大多于生前建时,在陵旁为自己营建生庙,如汉文帝顾成庙、汉景帝德阳庙、汉武帝龙渊庙、汉昭帝徘徊庙、汉宣帝乐游庙(里裎庙)、汉元帝长寿庙、汉成帝成阳庙等等。由于是皇帝生前所建,忌讳称“庙”,所以在皇帝在世的时候一般称为“宫”,比如汉景帝德阳庙也叫德阳宫,汉武帝龙渊庙也叫龙渊宫。皇帝死后,这些庙则变为陵庙。西汉长安没有统一祭祀列祖列宗的宗庙,这些陵庙实际上就行使了宗庙的职能。

汉元帝时期,天下有帝庙一百七十六处,比如太上皇(刘邦之父)有太上皇庙、太上皇原庙、太上皇陵庙,高帝有高庙、原庙,惠帝有惠帝庙等等。此外,西汉各个郡国、以及诸帝生前曾经巡幸之处也都建庙,比如汉武帝庙在关中地区就有五座,分别在咸阳兴平临潼富平耀州境内。汉朝“事死如事生”,这些帝庙的日常膳食、宫女、卫卒和每年多次祭祀活动带来沉重的财政负担。

在汉元帝登基后不久,就开始按照儒家礼法来修改宗庙制度。当时丞相韦玄成等人提出“高帝受命定天下,宜为帝者太祖之庙,世世不毁,承后属尽者宜毁……太上皇、孝惠、孝文、孝景庙皆亲尽宜毁”。大司马许嘉等人认为汉文帝“除诽谤,去肉刑,躬节俭,不受献,罪人不帑,不私其利,出美人,重绝人类,宾赐长老,收恤孤独,德厚侔天地,利泽施四海,宜为帝者太宗之庙”;廷尉尹忠等人认为武帝“改正朔,易服色,攘四夷,宜为世宗之庙”。最后汉元帝把高帝庙、文帝庙、武帝庙定为太祖、太宗、世宗庙,把太上皇庙、惠帝庙、景帝庙拆毁了,郡国所设的帝庙也都拆毁。

汉成帝死后,关于汉武帝世宗庙应不应该亲尽而毁的问题也展开过争论,最后汉哀帝决定保留。汉平帝时期,按照王莽的意见,又把宣帝庙定为中宗庙,元帝庙定为高宗庙,“天子世世献祭”。西汉诸帝庙号至此确定下来。东汉时期还有一些变动,比如取消了元帝“高宗”、成帝“统宗”、平帝“元宗”、和帝“穆宗”以下起的庙号。

到了唐朝開始,原本慎重嚴謹的廟號制度大為放寬,除了部分亡国之君及短命皇帝之外,一般都有庙号,因此原始的四種廟號不敷使用,因此逐漸參考諡法訂出新的廟號,不過甫開國的前幾代君王,其廟號大多仍使用傳承自商朝的原始四個廟號。而也是自唐朝以後,廟號在前、諡號在後的連稱方式,构成已死帝王的全号。

因為唐朝以前的皇帝有廟號者較少,所以对殁世的皇帝一般简称谥号,如漢武帝隋煬帝,不称庙号。唐朝以后,由於皇帝有廟號者佔絕大多數,而諡號從武則天開始字數不斷增加,到明清已经增加到十七字甚至二十三字,稱呼上有所困難,所以史書多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宗等。

由於後世皇帝的諡號字數大幅膨脹,且幾乎只要是後人接位的皇帝子孫都會給父祖上美諡,故諡號實際上無法顯示皇帝評價,而廟號反而成为了事实上的谥號。

一般來說,廟號的選字並不參照諡法,但是主要來說,廟號為太祖的多為朝代的開國皇帝,而廟號為太宗的多為朝代的第二代皇帝。

Remove ads

廟號用字列表

称祖

称宗

拟而未用的庙号:

  • 大宗(宋高宗备选庙号)
  • 尧宗(宋高宗备选庙号)
  • 淳宗(宋理宗备选庙号)
  • 实宗(宋度宗备选庙号)
  • 乾宗(明思宗备选庙号)
  • 质宗(明安宗庙号)
  • 和宗(朝鮮憲宗備選廟號)
  • 誠宗(大韓純宗備選廟號)
Remove ads

中國廟號列表

以下是中國各王朝部分庙号列表,附带谥号。可能一人有两个以上庙号,或同一朝代裡从这一皇帝身上改换到另一皇帝身上,并不是编写错误。使用频率最高的太、高、世、中四字居前排列,餘按拼音顺序排列。

更多信息 姓名, 廟號 ...
Remove ads
更多信息 姓名, 廟號 ...
Remove ads
更多信息 姓名, 廟號 ...
Remove ads
更多信息 姓名, 廟號 ...
更多信息 姓名, 廟號 ...
更多信息 姓名, 廟號 ...
更多信息 姓名, 廟號 ...
更多信息 姓名, 廟號 ...
更多信息 姓名, 廟號 ...
更多信息 姓名, 廟號 ...
更多信息 姓名, 廟號 ...
更多信息 姓名, 廟號 ...
更多信息 姓名, 廟號 ...
更多信息 姓名, 庙号 ...
更多信息 姓名, 廟號 ...
更多信息 姓名, 廟號 ...
更多信息 姓名, 庙号 ...
更多信息 姓名, 廟號 ...
更多信息 姓名, 廟號 ...
更多信息 姓名, 廟號 ...
更多信息 姓名, 廟號 ...
更多信息 姓名, 廟號 ...
更多信息 姓名, 廟號 ...
更多信息 姓名, 廟號 ...
更多信息 姓名, 廟號 ...
更多信息 姓名, 庙号 ...
更多信息 姓名, 廟號 ...
更多信息 姓名, 廟號 ...
更多信息 姓名, 廟號 ...
更多信息 姓名, 廟號 ...

其他国家

東亞漢字文化圈除了中国以外,王氏高丽前中期、李氏朝鲜,以及越南李朝陳朝後黎朝莫朝阮朝虽然他们的君主对中国自称国王(越南對內稱皇帝),但死后也有庙号。此外,日本僅有諡號而無庙号制度。

註释

參考文獻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