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戒牒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戒牒
Remove ads

戒牒度牒,是古代中國寺院官府為了管理僧人道士,允許他們出家所頒發的證明文書。度牒由官府發放,最早始於南北朝[1][2],到了唐朝,度牒因由尚書省祠部司所發放,所以又稱作祠部牒[3],戒牒於乾隆年間停止發放,此後改由寺院頒發戒牒。

快速預覽 戒牒, 首次簽發 ...

目前,戒牒由中國佛教協會簽發給僧人[4],而道士則憑中國道教協會簽發的《道教教職人員證》證明身份[5]。中國道教協會製作、傳戒律壇頒發的淨戒牒,僅作為全真派道士受戒的依據[6]

Remove ads

簡介

唐朝時,禮部設獨立部門執行公度制,按科舉模式設立考試,信眾必須通過教義考核及品格審查,才能獲得出家資格;朝廷就能限制僧尼人數和選擇德學俱優者來繼承佛法事業[7]:48。凡通過考試者,便能參加由中央安排之剃度大會,完成儀式後,即由官府發出「度牒」證明身份,隨即撥發到指定寺院修持[7]:48。度牒質料各朝皆異,唐朝時期使用綾素、錦素、鈿軸等材質作為度牒[8]北宋時期使用黃紙作為度牒[9]南宋時期使用綾紙作為度牒[10]元朝時期則使用羊皮作為度牒[11];此外,為監督戒壇能如法傳戒,於是向受戒者另發附屬性質之「戒牒」作為證明[7]:48。由於度牒持有者獲免除之特權,朝廷對度牒管理便相當嚴格,但凡有僧侶往生或還俗,必須將度牒及戒牒交還銷毀,否則其本人及所屬寺院均受到懲處[7]:48[12]。沒有度牒而私自出家的僧道,稱為私度。經官府發現,同樣也會被給與懲處,並勒令還俗[13]。因此,後世僧人遊方掛單,必須隨身攜帶戒牒,作為身份證明[14]

早期度牒為各朝政府獲得財政收入的手段。由於度牒具有經濟特權,每當朝廷遇上災難或戰亂等經濟緊張時期,便會公開鬻賣度牒來籌款,吸引寺院或紳商爭相購買,為佛教及社會帶來許多問題[7]:48[15][16]明朝散文家陸容更將度牒列為宋朝楮幣之一[17],直至明朝初期,洪武五年十二月二十六日(1373年1月20日)明太祖朱元璋下詔廢除,這才結束鬻牒制度[18]。到了景泰年間,又再度恢復原先的鬻牒制度[19][20]清朝時期,乾隆帝認為僧綱衰敗,加上推行「攤丁入畝」政策,朝廷無須再規管出家人數,於是廢除公度制,停止發放度牒和戒牒[7]:48[21][22];改由依靠僧綱司僧官等管理。其後,僧官權力又遭削弱,管理權再度收回到州縣官手中。最後,僧眾的監管權回落到鄉村基層社會[23]。從此改為寺院「自家」印發戒牒予新戒弟子(到往生時連同遺體火化),由此引伸向在家信徒發放皈依證的習慣[7]:48。早期的戒牒蓋上多種硃印,格式、行文與官式公文相若;公度制轉為私發後,牒證的形式日趨多元,由古雅趨於簡約,由報紙般大漸漸縮小為證書、小冊本,甚至是卡片狀,可謂各有特色[7]:48

2011年,中國佛教協會通過《全國漢傳佛教寺院傳授三壇大戒管理辦法》,規定戒牒一律由中國佛教協會統一印製、編號、頒發[4]

Remove ads

樣式

中國佛教協會簽發的戒牒內頁樣式如下(×為漢字,*為阿拉伯數字),可能會因簽發時間和地點格式略有不同,用簡體繁體書寫的版本皆有:

  佛陀住世,以佛為師;佛滅度後,以為師。防非止惡,戒為根本;轉凡成,戒乃舟航。故《華嚴經》云:戒為無上菩提本,應當具足持淨戒;若能堅持於淨戒,是則如來所讚嘆。本會為紹隆佛種,續佛慧命,乃於××××年××月××日在×××××寺,謹遵佛制,嚴淨道場,敬聘十師,傳授三壇大戒
  今有求戒弟子法名××××俗名×××,出生於××××年××月××日,系×××××(地名)人氏,於××××年××月××日在×××××寺禮××師剃度出家。幸遇勝緣,獲登戒品。
  汝等既為佛子,當行佛事,護持淨戒,精進修學。發揚愛國愛教精神,繼承佛教優良傳統。作如來使,光大法門莊嚴國土,利樂有情;證菩提果,登涅槃城
    羯磨阿闍黎××      ××
十師 得戒大和尚×× 尊證阿闍黎××
    教授阿闍黎××      ××
    羯磨阿闍黎××      ××
十師 得戒大和尚×× 尊證阿闍黎××
    教授阿闍黎××      ××
佛曆××××年××月××日
公元××××年××月××日
┌──────┐                          頒養
│ 照  片 │                右牒給菩薩比丘××佩執
└──────┘                中佛戒證編號:********

Remove ads

註釋

參考文獻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