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張縉彥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張縉彥(1600年—1672年),字濂源,号坦公,又号外方子,别号大隐,河南新鄉人,明末清初政治人物,同進士出身。
生平
天啓元年(1621年)辛酉科舉人,崇禎四年(1631年)中辛未科進士[1],户部观政,歷任清涧、三原知县、后入京为户部主事、郎中,累迁翰林院检讨、兵科都给事中。崇禎十七年(1644年)三月十九日清晨,時任兵部尚書的張縉彥主動打開正陽門[2],迎劉宗敏軍隊,崇禎帝在景山自縊。
清军入关後,張縉彥回乡反大顺,遭大顺刘汝魁部击败。張縉彥遂退守山寨抗清。顺治三年(1646年)被洪承畴招降。顺治十年(1653年)授山东右布政使,顺治十五年(1658年)擢工部侍郎。因罪籍沒家產,流徙寧古塔。在北地與吳兆騫、姚琢之、錢威、錢虞仲、錢方叔、錢丹季等結成詩社為“七子之會”。終老當地。
著作
參考文獻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