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张子谦

古琴演奏家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张子谦
Remove ads

张子谦(1899年10月3日—1991年1月5日),名益昌,字子謙,祖籍江苏仪征,生於揚州广陵琴派音乐家。善弹《龙翔操》,故得“张龙翔”的称号,與査阜西彭祉卿並稱“浦東三傑”。[1]

事实速览 張子謙, 传统音乐 ...
Thumb
1961年今虞琴社在文藝會堂演出時的合影,前排左二為張子謙,後排左五為姚丙炎

生平

張子謙祖籍儀征,光緒二十五年八月廿九(1899年10月3日)出生於揚州東關街的一個富裕家庭,七八歲時父母雙亡,被伯父等親戚養大。1911年師從孫紹陶學習古琴[2][3]

1930年代張子謙前往上海浦東的公茂盐栈工作,後來擔任了主任一職18年之久。1934年結識査阜西、彭祉卿,[2] 也曾向査阜西請教古琴技法,後來三人被稱為“浦東三傑”。

1936年他和査阜西等人在蘇州成立了今虞琴社,後來今虞琴社的上海分部“滬社”就開設在張子謙於浦东春江路17号的家中。抗日戰爭爆發之後,原先琴人所用的“回回堂琴弦”斷貨,導致琴人陷入無弦可用的尷尬境地,張子謙便和吳景略等人依古法在1943年試製成“今虞琴弦”。此外,張子謙有感於抗戰期間世事變化多,便持續以日記的型式記錄當時古琴圈及文化界狀況,最終集結成《操縵瑣記》,其內容始自1938年8月21日,終於1963年8月6日。[1]

1956年他加入上海民族樂團,常和孫裕德琴簫合奏,頗為時人稱道。[4] 1958年起到上海音樂學院附中兼課教琴,學生有成公亮龔榮生李禹賢等人。[5][6][7][4][3] 1960年起,開始於上音本科兼課。[8][9]

和當時上海的琴人姚丙炎沈草農吳振平沈仲章等人交情甚篤。還曾經為了向姚丙炎學「八十四滾拂」〈流水〉(姚丙炎打譜的合參本)而跌斷腿,傳為琴壇佳話。[10]

他雖然是廣陵琴派的代表人物,張子謙本身並不贊成古琴分派的說法,反而認為“海内为一家、南北无二派”,而之所以古琴當時仍有眾多派別是因為古代交通不便之故。[3]

文化大革命期間許多古琴演奏家都遭到排擠打壓,而張子謙只得離開上海音樂學院,今虞琴社也不得不廢社。1980年復社時,張子謙出任社長。[3]1985年獲聘為上海音樂學院音樂研究所特約研究員。[11]

1988年將近90歲高齡的張子謙因身體欠安,而移居長子张家镇在天津的家中。到達天津的第二天接受天津音樂學院聘請,成為該校的客座教授,在該校任職期間收下最後一個弟子李鳳雲。1991年在天津的家中逝世。[3]

Remove ads

音樂風格

  • 成公亮則說他的音樂充滿「動感」之美。[12]

作品

著作

  • 《广陵琴学过去及将来》
  • 《广陵琴派的沿革和特点》
  • 《发掘琴曲<长清>的新得》
  • 《七弦琴谱沿革及发展》
  • 《七弦琴考源》
  • 《琴曲悠悠怀念周总理——听创作琴曲<梅园吟>》
  • 《古琴初阶》(與查阜西、沈草农合著)
  • 《操缦琐记》

唱片

  • 《山中思友人》
  • 《廣陵琴韻》
  • 《张子谦操缦艺术》等

参考文献

外部連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