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張繼 (1882年)

中華民國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張繼 (1882年)
Remove ads

張繼(1882年8月—1947年12月15日),原名溥泉河北滄县人,中國國民黨黨員,西山會議派的主要成員之一。

事实速览 張繼, 中華民國首任參議院院長 ...
Remove ads

生平

早年

张继生于沧县东南孙清屯。7岁入私塾读书。16岁父親张以南任保定莲池书院斋长,張繼在書院學習。在書院他認識了一位日本汉学家中岛裁之,18岁时随其留学日本早稻田大学学习经济,在此期間開始接觸革命思想,結識了章太炎黃興孫中山等。後因和鄒容一起剪掉清朝在日監學姚文甫辮子而被驅逐回國[1]。回國後張繼任章太炎主辦的《蘇報》參議,後又參與改辦《國民日日報》。不久因广西巡抚王之春遇刺未遂案牽連被捕。出獄后重赴日本,1905年加入同盟會,任同盟会机关报《民报》编辑兼发行人。1908年1月,因參與日本無政府主義组织金曜会活動,遭日本警方追捕,[2]不久离开社会主义讲习会和日本,轉赴法國巴黎,在當地同李石曾創辦《新世紀》。为了实践无政府主义理想,张继亲自前往法国北部艾格勒蒙一个无政府新村法语L'Essai中体验无政府主义者的生活,但经过仔细体会后认为无政府主义在现实世界是无法实现的,于是决心放弃。[3][4]

Remove ads

辛亥革命後

Thumb
1919年的张继

辛亥革命爆发后張繼回国,參與创建改组国民党。民国成立后,经过南京两次全体会议,通过了新的党章,宣布同盟会正式改组为政党。张继被选为交际部主任,负责党内联络及吸收党员等工作。1913年張繼在民元国会上被選為第一任參議院議長。不久因宋教仁遇刺事件,國民黨人為袁世凱驅逐。張繼赴九江讨袁,失败後追隨孫中山流亡赴日本,參與建立中華革命黨

1916年,袁世凱死後,國會重開,國民黨議員多以張繼在北京的寓所活動。1917年7月中旬,孫中山在廣州發動護法運動,張繼和戴季陶於8月下旬同到日本,與日本朝野及政府官員會商[5],張後任廣州軍政府駐日代表,又赴歐美爭取華僑支持。

1920年張繼回國後,先後任任广东军政府顾问、国民党北方部主持人、国民党广州特设办事处干事长;1924年1月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張繼被选为国民党第一届中央监察委员。

西山會議派活動

Thumb

張繼曾支持孫中山的聯俄容共,1922年8月下旬,由孙中山、张继介绍李大钊中共党员正式加入国民党。1923年国民党北京地区党务负责人盧釗指稱李大釗为“首鼠两端”的“骑墙人”[6],反對李大釗假意国共合作,張繼亦持相似看法;反對容共。1924年6月他和謝持鄧澤如聯名提出《彈劾共產黨案》,為此受孫中山斥責,乃至避走上海。[7]。孫中山去世後,鄒魯、謝持等在北京西山召開「國民黨一屆四中全會」,張繼因病未參加,但簽名表示支持;為此張繼受到國民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的書面警告。後張繼又出席了西山會議派的國民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直到寧漢復合新桂系主導的特別委員會成立,西山會議派活動才告一段落。

政府任職

Thumb
1940年代末期的张繼

北伐結束後張繼任南京國民政府司法院副院長兼北平政治分會主席。後任國民黨中央監察委員、國民會議主席團委員等。九一八事件爆發後,爲了應對日本和國內共產黨,張繼參與調停當時國民黨的寧粵分裂。同年底張繼被任為立法院院長,但他未就職。一二八事變後國民政府籌畫遷往洛陽并以西安為陪都,張繼任西京籌委會委員長,後兼任國民黨華北辦事處主任。此後張繼往來於洛陽、西安和北京。

西安事變之後,國共重新合作。張繼曾於1939年訪問延安。晚年多參與編寫國民黨黨史和民國史的撰寫,也參與了故宮博物院的建立,并連任國府委員和國民黨中央監察委員。1946年出席制憲國民大會并被選為主席團成員。年底出任國史館館長。次年年底在南京病逝。

軼聞

  • 1935年汪精衛遇刺之時,張繼拉住刺客孫鳳鳴使其就範。
  • 張繼訪問延安,並未改善他對共產黨的印象,只「愈覺厭惡」[7]
  • 張繼之子張琨於1945年死於成都,死因不明。張繼認為兒子死於謀殺,並請來法醫權威做了謀殺鑒定。為此法庭判決幾度更改。[8]
  • 現任中國國民黨榮譽主席之一的連戰,其父連震東早年即投靠追隨張繼,連戰也因此在西安出生。

參考文獻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