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彩畫

起源與中國的,塗在木造建築的梁與斗栱表面的彩色裝飾畫,在全漢字文化圈都有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彩畫
Remove ads

彩畫,是東亞傳統建築及器物上的装饰画,由於經常用於建築物上,又稱建築彩画建築彩绘[1][2]

Thumb
营造法式飞仙彩图
Thumb
北京东岳庙大殿上的旋子彩画
Thumb
北京故宫后右门和玺彩画
Thumb
韓國松廣寺的彩画
Thumb
日本日光東照宮的彩画
Thumb
臺灣鹿港龍山寺八卦藻井的彩畫

古代建筑上的彩画主要绘于柱头窗棂门扇雀替斗拱墙壁天花瓜筒角梁椽子栏杆等建筑木构件上。主要以梁枋部位为主。

中國建築彩画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时代,在六朝是彩画的发展高潮。

中國彩畫

宋式彩画

宋朝的彩画承前启后,宋式彩画在《营造法式》中有专门的记载[3]

宋式彩画分为三等六类:

  • 第一等
    • 五彩遍装:是宋代规格最高的殿堂彩画,建筑的梁、枋、柱、斗拱、椽子……每一构件均施彩画,用色华丽,遍用青、大青、黄、赤黄、朱、绿、紫、金、赭各色。宋式彩画五彩遍装色彩斑斓、花卉、锁纹、飞仙、走兽等花样,种类繁多,远比清式彩画复杂。现存宋代建筑的五彩遍装彩画,由于历经八百余年中多次重画,绝大多数已经面目全非,位于山西大同市华严寺内,仅存宋式五彩遍装彩画实例。五彩遍装所用的花纹分华纹、琐纹、飞仙、飞禽、走兽、云纹等类别,每类又分为若干品。
    • 碾玉装:色调以青、绿为主,外楞缘道用多层青绿或绿叠晕,外留白晕,宛如磨光的碧玉,故名“碾玉”。有时局部也用五彩或红色作为点缀。其纹样如华纹、锁纹、飞走等,同五彩遍装。由于碾玉装的色料以冷色系的青、绿为主,与金朝出现的红墙黄瓦宫殿建筑的总体色调搭配,因此为后世所继承,发展为明代的旋子彩画。
  • 第二等:
    • 青绿叠晕棱间装、三晕带红楞间装:这两种彩画以青、绿晕染边纹,基本不画华纹。分为青绿两晕、青绿三晕、青绿红三晕三种做法。主要用于斗拱之类的构件。
    • 解绿装饰:将梁额斗拱等构件施以土朱色,柱缘用青绿叠晕为缘道。
  • 第三等:
    • 丹粉刷饰:各部位颜色均为平涂,色调以暖色系为主,用白粉或墨粉勾边,不作叠晕处理。通常面上用土朱通刷,下楞用白粉阑画缘道。
  • 别等:
    • 杂间装,是将以上五种彩画在一栋建筑中互相搭配使用的做法,不但节省工料,而且由于冷暖色系互相搭配,可使建筑艺术处理获得特殊效果。通常有以下几种类别:
      • 五彩间碾玉装:建筑中6/10用五彩遍装,4/10用碾玉装
      • 碾玉间画松纹装:以解绿装中的“松纹装”为主,碾玉装占3/10
      • 青绿三晕楞间装、碾玉间画松纹装
      • 画松纹间解绿赤白装
      • 画松纹、卓柏间三晕楞间装
Remove ads

清式彩画

从宋式彩画到清式彩画的发展过程是一个又繁到简的过程。 清式彩画主要分为[4]

  • 殿式彩画
    • 和玺彩画[5]。和玺彩画仅限于皇宫、宗庙和大型寺观建筑群的主要殿堂,是规制最高的一种彩画。
    • 旋子彩画[6]。旋子彩画级别略低,可广泛见于宫廷、公卿府邸。
  • 苏式彩画两大类。

朝鮮彩畫

用途

彩畫除了裝飾之外,還可以防止滲水

彩繪藝師

臺灣

臺灣著名的彩繪藝師[7]

台北

桃園新竹

  • 李九時
  • 李金泉,李九時兒子,師承李九時
  • 李秋山(1914年-1997年)
  • 李秋江
  • 傅錠英,師承李秋山
  • 傅伯村,傅錠英兒子
  • 邱玉坡,來自潮州大埔縣橫溪
  • 邱鎮邦[12]
  • 邱有連,邱鎮邦兒子
  • 張劍光
  • 王順
  • 李登勝

中台灣

  • 鹿港郭氏彩繪家族(鹿港郭派)[13]
    • 郭連成(?-1882年),第一代
    • 郭柳(郭友梅,1849年-1915年),郭連成兒子,第二代
    • 郭福蔭(1851年-1909年)[14],第二代
    • 郭鐘,第二代
    • 郭盼,第二代
    • 郭光傳(1871年-?),第三代
    • 郭瑞麟(1882年-1926年),第三代
    • 郭啟輝(1889年-1962年),第三代
    • 郭啟薰(1890年-1971年),第三代
    • 郭新林(1898年-1973年),郭友梅侄子[14],第三代
    • 郭佛賜(1910年-1981年),郭啟輝長子,第四代
    • 郭竹坡,郭新林三子,第四代[14]
    • 柯煥章(1901年-1972年)
  • 謝來發
  • 謝錦榮:謝來發長子
  • 劉沛然 (1884年-1972年),師承謝來發
  • 郭藜光[15]
  • 郭炮
  • 郭天成
  • 黃天素[15]
  • 黃演凱
  • 葉成
  • 陳萬福
  • 陳穎派,彰化縣文化資產保存技術及保存者[16]
  • 陳敦仁,陳穎派兒子,彰化縣文化資產保存技術及保存者[17]
  • 陳登科
  • 林振章
  • 林華國
  • 盧振金
Remove ads

南臺灣

臺南潘氏彩繪家族[28]

  • 張財雄,師承潘麗水、蘇天福,高雄市文化資產保存技術及保存者[21]
  • 吳杏雪(1967年 - ),師承丁清山,從事彩繪修護工程[23]

臺南陳氏彩繪家族[36]

  • 陳玉峰(1900年-1964年)
  • 陳壽彝(1934年-2012年10月22日),陳玉峰兒子,師承陳玉峰[37]
  • 蔡草如(1919年-2007年),陳玉峰外甥,師承陳玉峰
  • 鄭文淡,師承陳玉峰[38]
  • 蔡國偉,蔡草如兒子
  • 胡明宏
  • 洪英傑
  • 柯武鐘
  • 黃啟受(1925年— 1983年),師承陳玉峰
  • 黃河源(1944— ),黃啟受兒子,師承黃啟受
Remove ads

宜蘭

  • 曾憨盛
  • 曾萬一
  • 曾水源[39]
  • 顏金鐘
  • 顏文伯[40]

澎湖

参考文献

参见

外部連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