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徐登志
臺灣小學教師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徐登志(1944年—2021年11月25日),臺灣臺中市東勢區客家人,小學教師,在家鄉保存客家文化、教導當地孩童大埔話、編篡大埔話詞典,有「大埔客語之母」之稱。
生平
徐登志為1944年生於東勢[1][2]。她從台中師專畢業後返鄉擔任教職,先後任職中嵙國小、東勢國小[2][3]。徐登志與丈夫蘇永松育有一男三女[1],住在東勢巧聖仙師祖廟旁[4]。
1993年,徐登志參加台中縣民間文學研習營,與其他學員在教授胡萬川帶領下去採集各地文學[5]。當時,時任新竹清華大學中文系教授的胡萬川承接文建會的教材《 台灣閩客語民間歌謠選集》出書計畫,分別交由苗栗縣致民國中教師趙秀琴採錄閩南語、東勢國小教師徐登志負責採錄客家語[6]。徐登志便以東勢老地名「寮下」成立工作室,與夫婿蘇永松及張瑞玲、劉玉蕉開始採錄[1]。徐登志等為學習記錄,暑假期間每早去新竹清華大學學音韻學[5]。胡萬川還請新竹師範學院教授董忠司,為徐登志等人上記音課[1]。可是,徐登志採集的大埔語錄音帶經清華大學委託工讀生整理,發現有些語音詮釋並不貼切,甚至翻譯有些出入,經查是錯用四縣話客語辭典[1]。
1998年,徐登志、蘇永松、羅肇錦去廣東省大埔縣尋找大埔音源頭[7]。徐登志考查後,發現大埔縣高陂鎮人與東勢長輩所說的大浦話相同,但年輕的東勢人母語已被四縣話同化[1]。像是徐登志小時候就講四縣話,之後被嘲笑才改[1]。之後,徐登志以「客家心、大河情」為工作室的精神標語,積極展開大浦客家教學[2]。她開始撰寫教材,以作為東勢、石岡、新社一帶客家人學習說大埔語的參考書籍[5]。父親徐運曜、母親徐張秋成為她率先採集的對象[1]。在教職期間,徐登志陸續寫出《徐老師講古》、《大埔音.東勢客》等教材[2]。她也利用家庭訪問時,向耆老、鄉賢請益大埔話[1]。1998年6月1日,徐登志以教材教法類的貢獻,在新竹師範學院受表揚[8]
徐登志與多位文化工作者合作,在東勢成立大甲河之聲合唱團、寮下人劇團,以將大埔客文化元素融入音樂、戲劇中[1]。九二一地震後,徐登志為阻止東勢匠寮巷街屋被清理,單身力擋軍方的推土機,然後由鎮長出面背書再加上台中科博館協助,才能把以客家民眾生活文物部分搶救下來[9]。對於九二一大地震造成東勢人口外遷、快速老化,致大埔語、文化的流失也加快,徐登志憂心沖沖[1]。

2000年8月,徐登志從教職退休[7]。該年東勢國小校方決定本學期開始,在學校進行廣播教學,由已退休的徐登志、劉美江在每周三、四早上7時40分至8點透過廣播,讓全校師生一起學習大埔話[10]。原先徐登志丈夫蘇永松也一同在學校及社區推動客家語,但他在2001年6月10日就因肝癌去世[11]。
2001年6月14日,行政院客家委員會掛牌成立,徐登志任地區代表委員[12]。客委會舉辦的客語認證,就是由請徐登志負責大埔客家話試務[1]。在徐登志對客委會建議下,東勢國小在2004年12月28日成立台灣大埔客語教學資源中心,為繼詔安話、饒平話後,台灣成立第三個少數客語教學資源中心[13]。
徐登志一生前後共錄製七百六十份錄音,出版《徐老師講古》等三十多本大埔客語著作[3]。2005年,她籌備十年的《臺灣大埔音客語詞典》發行,共收錄傳統客家話與現代常用的客家語共兩萬六千多條,採用台灣客語拼音與注音符號兩套系統標注發音[5]。徐登志兒子蘇軒正也繼承衣缽,碩士論文為研究大埔客家話,並任國小教師[1]。
2007年4月25日,客委會公布首屆客家貢獻獎,徐登志、古國順、曾彩金、黃永達皆因致力客家語言傳承獲得傑出貢獻獎[14]。此外,徐登志還獲得北美客家台灣語文基金會全美台灣客家獎、教育部推展母語傑出個人獎、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文耕獎、教育部特殊優良教師師鐸獎[15]。6月25日,客委會副主委莊錦華與台中縣校長座談時,相對於有校長反映新一代客家裔學生幾乎不會講母語,東勢國小學童在徐登志帶領下而客語能力大幅提升[16]。
2021年10月13日,客委會主委江俊龍探望生病的徐登志,並代頒台中市長盧秀燕贈的「大埔客語之母」獎座[15]。11月25日,徐登志辭世,享壽77歲[17]。12月6日,文化部長李永得代表頒贈褒揚令[3][17]。徐登志友人馬水金編纂《大埔客語之母-徐登志老師紀念集》,收錄五十多篇紀念文章[3]。
Remove ads
參考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