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極微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极微(梵语:paramāṇu),又译邻虚、邻虚尘,源自古印度哲学思想,是组成一切物质(色)的最小单位,类似于古希腊哲学中的原子。部分佛教部派如说一切有部和南传上座部[1]接受了这个学说,耆那教和胜论派也设立了极微的概念。
性质
“极微”是对物质进行分析后得到的作为极限的微粒子,《大毘婆沙论》定义极微是最细色,即没有细构部分、不可分解离析、不可感官经验:
“ | 问:彼极微量,复云何知?答:应知“极微是最细色”。 | ” |
微聚
《大毘婆沙论》记载:四大种及其所造色,是有色法,极微没有变碍[4],极微积聚成有变碍的有色法[5];四大种是不可见、有对色[6],而所造色,或可见或不可见[7],或有对或无对,有对含义为有相互障碍的可经验实体[8];四大种所造色,于四大种外有别自体[9];四大种与所造色相依而住[10],诸极微互不相触[2];四大种及七所造触摄于触处中,有说所造触是四大种之差别而非实有[11],依世俗说为身所受之可触境[12];四大种永不相互分离,不因物态相变而失去自相[13];不同物体中,或同一物体在不同条件下,四大种极微的数量比例或有差异,亦有说数量等比而其势力或有差异[14];一组四大种的四个极微,只能造一个所造色极微,亦有说可造多个[15];四大种有十一种,即有色十一处[5]所依四大种,其所造色即为有色十一处[16]。
二十二根[17]中有七根是色法,五根[18]再加欲界繋的男根、女根[19]。《大毘婆沙论》拥立极微学说后,法胜尊者《阿毘昙心论》依《品类论》[20]将男根、女根并入身根[21]加以分析[22]:
此理论只涉及某根某界中存在什么种类的极微[23],没有论及色处诸形色和触处七所造触[24],没有确定极微聚内四大种的具体数量等细节[25]。世亲尊者《俱舍论》在此上细分为无声和有声,如有声音产生则增加上外色“声”[26],并称其为色聚, 其含义是四大种及其所造色的最小聚集单位[27],其边际由空界色限定[28]。
在赤铜鍱部的论书如《解脱道论》中,水大种计为不可见、无对色,所有不可见、无对色都归入法处[29],以四大种及其所造色、香、味、触为八不分离色[30];男根、女根不并入身根而各有根色[31],计入结生刹那即生的心所依处[32],身净色不划入眼、耳、鼻、舌根;区分业、心、时节、食四种生起因缘[33],将命根列入所有业生诸根色聚[34];将声处色,法处所摄诸细色中与造业有关的身表、语表[35],及与四念处等有关的色轻快、色柔软、色适业[36],列入心、时节、食生色聚;并结合刹那相续,演绎出了成体系的色聚理论[37]。南传佛教的更后世论书用食素(ojā)取代了色聚中的触[38],并陆续进行了各式修改和重释,部分现代上座部佛教派别用色聚理论指导界分别观。
Remove ads
度量制
《大毘婆沙论》定义了物体积聚的度量单位:
- 此七极微,成一微尘(aṇu),是眼、眼识,所取色中,最微细者。此唯三种眼见:一、天眼,二、转轮王眼,三、住后有菩萨眼。
- 七微尘,成一铜尘(loha-raja)。……七铜尘,成一水尘(ap-raja)。……七水尘,成一兔毫尘(śaśa-raja)。……
- 七兔毫尘,成一羊毛尘(avi-raja)。七羊毛尘,成一牛毛尘(go-raja)。七牛毛尘,成一向游尘(vātāyana-cchidra-raja)。
- 七向游尘,成一虮(likṣā)。七虮,成一虱(yūka)。七虱,成一穬麦(yava)。七穬麦,成指一节(aṅguli-parva)。
和距离的度量单位:
此定义的“极微”是眼睛可识别的最小单位“微尘”的七分之一,以极微定义的实体本身不可见,积聚成至少微尘大小才可见。南传佛教另有两种不同的极微规定[39]。传统上把上述七倍倍增的度量单位认定为体积单位,而现代为了探究“极微”可能的最细小程度,以其为长度单位[40],从指节到“极微”要缩小711=1.977326743×109倍,按指节为2×10-2米计算,则“极微”为1×10-11米,但牛毛、羊毛和兔毛将不能与以其为参照的度量单位相匹配[41]。原子半径大小约为3—30×10-11米,直径也就是6—60×10-11米。在佛教理论中,被称为究竟法的四大种是不可见有对色,其存在不是靠视觉而是靠身体触觉识知的,尽管默认将其终极实体等同于极微,但没限制说不可以施设得小于这些历史定义甚至物理学测量极限。
佛教经典中,常用微尘形容极致细小,并不一定与极微理论或上述度量制下的微尘有关,经典中,也用微尘数来形容极大数量。
源流
极微在佛陀本人的经典中从未出现,可能源于佛教对《六法论》有关学说的批判性接受[42]。
说一切有部是佛教部派中最早支持这个观念的派别,最早在《大毘婆沙论》中拥立,经量部和中观学派与瑜伽行唯识学派等都反对极微实有。
学术研究
自然哲学区分元素论和原子论,亚瑟·伯林戴尔·凯思在《印度逻辑和原子论——对正理派和胜论的一种解说》[43]中综述为:
“ | 极微说在印度出现很晚,可以肯定一点:在印度接触到大夏(Bactria)的希腊裔国家之前,在希腊的文化藉对印度的西北边境的军事占领而有所影响以前,印度人并没有原子的观念。而在希腊原子论已经形成了决非不足道的理论影响。……印度人当然不会一成不变地接受希腊的观念。……印度人借鉴了希腊文化思想是无可辩驳的事。但他们并未接受次一等的性质不属于原子实体的说法。 | ” |
注释与引用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