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念佛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念佛,又叫佛随念(梵語:बुद्धनुस्मर्ति (buddhānusmṛti),巴利語:buddhānussati),本來指的是念佛的十個名號,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丈夫(有时作无上士调御丈夫,或无上士及调御丈夫)、天人师、佛陀、薄伽梵(世尊)[1],後來逐漸演變成專念佛的名號,祈求死時升入佛國淨土,獲得不退轉地,終究得無上正等正覺。念佛的功德,除了滅罪增福,往生淨土,還包括超渡亡者、獲得善緣、趨向涅槃,乃至證念佛三昧、得無生法忍[2]。
大乘佛教淨土宗的念佛又叫專修念佛,特指修行人一心忆念阿弥陀佛的名号、种子字、法相等(主要是名号),以求在臨終時得到阿彌陀佛接引,往生極樂世界(又稱極樂淨土)。[3]也有發願往生東方琉璃世界而誦唸藥師佛名號,或者發願往生妙喜世界而誦唸無動佛名號者,或者發願往生蓮華藏世界而誦唸毘盧遮那佛(釋迦牟尼佛法身,即大日如来)名號者,又或者發願往生兜率陀天内院净土而誦唸當來下生彌勒佛等。求往生者,《華嚴經》言:「一切諸如來,同共一法身。」且諸佛如來功德平等,互相護持,故念一佛即念萬佛,只要發願往生一個佛國淨土,專一即可。
淨土宗行者口头稱唸的佛號主要為六字洪名“南無阿彌陀佛”,也可以只唸四字洪名“阿彌陀佛”。佛教徒相信文殊菩薩、普賢菩薩、地藏菩薩、觀音菩薩、大勢至菩薩、虛空藏菩薩等,都是過去佛或者未來佛,可以透過唸誦其名號與之相應,一樣可以往生淨土。就算是不是過去佛的菩薩,甚至阿羅漢的聖號,亦有無量功德。
Remove ads
本义辨析
“念”字本身是思念、忆念、觀想的意思,并非口头“唸”诵,简体字将二字合並為“念”。念佛指的是用心去思念佛陀、憶念佛陀,也可稱為“觀佛”,義爲觀想佛陀;有時也可等同於“憶佛”,但憶佛更具有概括性[4]。憶念的範圍可以是佛陀的教導、佛陀的功德、佛陀的法相(十號、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佛陀的名號、净土的庄严相貌等。
在佛教初期,念佛可以指“随佛念”。如《阿含经》提到的“三念”(念佛、法、僧三宝)、“六随念”(念佛、法、僧、戒、佈施、天[5])、“十隨念”(在六随念上加念休息〔滅〕、安般〔出入息〕、身无常、死)中,都将“念佛”放在第一位,亦即心中一直忆念佛陀。
後来念佛法门在大乘佛教净土宗得到极度弘扬。念佛法門因其「三根普被(披),利鈍全收」,廣受漢傳佛教徒的歡迎。根據念佛行者的修行方法和層次的不同,念佛法門可以分爲持名念佛、觀像念佛、觀想念佛、實相念佛等,其中以持名念佛(稱念佛的名號)因簡單易行而最受歡迎,而依方式不同又可分爲出聲唸、默念、攝心念、記數念、金剛念、靜坐念、晨夕十念等等。應該做到“都攝六根,凈念相續”[2],即口誦佛號時,心念要一致,眼要觀佛像,耳要聞佛號,聲聲不斷,不摻雜念[6]。
念佛的本義,並非只單純持誦經文、持誦佛號,而是在於日常生活中,實現“五停心觀”前四觀的法義。讓前四觀並非只是「觀照」,而是要內化至心性中,且不加造作,自然而然的清楚透徹。隨緣自在,清楚覺照。印光法師認為可以用念佛來統整五停心觀[7]。從某些淨土宗古德的著述來看,認為念佛勝於五停心觀。[8]念佛功德庄严,一心專注,即可停止种种的煩恼。使惑业苦三障循环不已的信徒,透过虔诚念佛,转自心的染念为净念,即是五停心觀的要旨。
Remove ads
主要功用
- 《佛說阿彌陀經》:“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
法門
持名念佛又叫稱名念佛(日语:称名念仏/しょうみょうねんぶつ Shōmyō Nenbutsu),又可以叫“唸佛”(义爲口诵念佛),淨土宗特指持阿彌陀佛名号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此外藥師佛淨琉璃淨土、無動佛妙喜淨土、彌勒菩薩兜率內院淨土等也是信佛人發願往生的選擇。持名念佛可以小聲唸誦其名號,最好在名號前加“南無”或“皈命”等禮敬語。可以唸誦的圣號舉例:
- 藥師七佛:
- 南無善名稱吉祥王如來
- 南無寶月智嚴光音自在王如來
- 南無金色寶光妙行成就如來
- 南無無憂最勝吉祥如來
- 南無法海雷音如來
- 南無法海勝慧遊戲神通如來
- 南無藥師琉璃光如來
- 八大菩薩:
- 《高王觀世音經》:
- “觀世音菩薩。南無佛。南無法。南無僧。佛國有緣。佛法相因。常樂我淨。……”
- “南無淨光秘密佛。法藏佛。獅子吼神足幽王佛。佛告須彌燈王佛。法護佛。金剛藏獅子遊戲佛。寶勝佛。神通佛。藥師琉璃光王佛。普光功德山王佛。善住功德寶王佛。過去七佛。未來賢劫千佛。千五百佛。萬五千佛。五百花勝佛。百億金剛藏佛。定光佛。六方六佛名號。東方寶光月殿月妙尊音王佛。南方樹根花王佛。西方皂王神通焰花王佛。北方月殿清淨佛。上方無數精進寶首佛。下方善寂月音王佛。無量諸佛。多寶佛。釋迦牟尼佛。彌勒佛。阿閦佛。彌陀佛。……”
- “南無大明觀世音。觀明觀世音。高明觀世音。開明觀世音。藥王菩薩。藥上菩薩。文殊師利菩薩。普賢菩薩。虛空藏菩薩。地藏王菩薩。清涼寶山億萬菩薩。普光王如來化勝菩薩。念念誦此經。七佛世尊。即說咒曰:「離婆離婆帝。求訶求訶帝。陀羅尼帝。尼訶囉帝。毘離尼帝。摩訶伽帝。真陵乾帝。娑婆訶……”
Remove ads
觀想念佛主要是依照《觀無量壽佛經》所講述的十三觀(日想觀、水想觀、地想觀、寶樓觀等)進行观想。
實相念佛是念佛的高級層次,即念諸法實相。不論是哪一種念佛,修證到一定境界之後(比如證得理一心念佛三昧)都可以轉入到實相念佛。
參考文獻
参见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