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懸浮粒子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Remove ads
懸浮顆粒(particulate matter,PM)又稱细颗粒物[4]、颗粒物[5]、粒状物,简称颗粒(particulates)或微粒,泛指悬浮在空气中的固体颗粒或液滴,顆粒微小甚至肉眼難以辨識但仍有尺度的差異;一般是指大气中的颗粒,故又称大气颗粒物(atmospheric particulate matter)。

* 綠色:黑色和有機碳
* 紅/橙:灰塵
* 白:硫酸鹽
* 藍:海鹽
* 綠色區域顯示了較大的顆粒為主的懸浮微粒。
* 紅色區域由小顆粒懸浮微粒為主。
* 黃色區域顯示大,小混合的懸浮微粒。
* 灰色顯示了傳感器並沒有收集數據。
在环境科学中,人類活動造成的過量顆粒散布與懸浮為空气污染的主要指標之一,但可能造成生物體不適或影響生態及能量圈循環範圍涵蓋尺度廣泛,從水霧、塵埃、花粉、皮屑、過敏源、霾;人為排放廢氣、灑布農藥、肥料、以及廢棄物如畜牧的糞便遇風揚塵等,一直到前驅物在大氣環境中經過一連串極其複雜的化學變化與光化反應後形成硫酸鹽、硝酸鹽及銨鹽[6]。
其中,颗粒物空气动力学直径(以下简称粒径)小于或等于 10微米(µm)的颗粒物称为颗粒物(PM10);粒径小于或等于 2.5微米的颗粒物称为细颗粒物(PM2.5),例如室內的二手菸霧。颗粒物能够在大气中停留很长时间,并可随呼吸进入体内,积聚在气管或肺中,影响身体健康[7]。 PM2.5細小顆粒 ,比病毒大,比細菌小,容易帶有毒物質進入人體。
近代研究發現懸浮粒子污染會對呼吸系統的健康產生很大影響,其中包括呼吸道症狀如咳嗽、痰和氣喘,肺功能急性、可逆性衰退,肺部及呼吸道發炎(急性和嗜中性球性發炎),支氣管高反應性,急性期反應,呼吸道感染,急症爆發,呼吸科住院治療,成人肺功能慢性喪失,兒童肺功能發育減慢,哮喘發展,慢性肺病患者過早死亡等。[8]
Remove ads
来源及成分

颗粒物的成分很复杂,主要取决于其来源。主要的来源是从地表扬起的尘土,含有氧化物矿物和其他成分。海盐是颗粒物的第2大来源,其组成与海水的成分类似。一部分颗粒物是自然过程产生的,源自火山爆发、沙尘暴、森林火灾、浪花等。
PM2.5还可以由硫和氮的氧化物转化而成。而这些气体污染物往往是人类对化石燃料(煤、石油等)和垃圾的燃烧造成的。在開發中国家,煤炭燃烧是家庭取暖和能源供应的主要方式。沒有先進廢氣處理裝置的柴油汽車也是颗粒物的來源。
在室內,塵蟎、二手菸是颗粒物最主要的來源。颗粒物的來源是不完全燃燒、因此只要是靠燃燒的菸草產品,都會產生具有嚴重危害的颗粒物,使用品質較佳的香菸也只是吸菸者的自我安慰(甚至可能因為臭味較低,而造成更大的危害);同理也適用於金紙燃燒、焚香及燃燒蚊香。對於人體有害。
对健康的影响
在20世纪70年代,人们开始注意到颗粒物污染与健康问题之间的联系[9]。在美国,每年由于颗粒物污染造成的死亡人数约为22000-52000人(2000年数据)[10],在欧洲这一数字则高達20萬。
现在,许多研究已证实颗粒物会对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系统造成傷害,导致氣喘、肺癌、心血管疾病、出生缺陷和过早死亡。母亲怀孕期间的高PM2.5暴露也被证明和孩子的血压升高相关[11]。
颗粒物的大小决定了它们最终在呼吸道中的位置。较大的颗粒物往往会被纤毛和黏液过滤,无法通过鼻子和咽喉。然而,小于10微米的颗粒物即可吸入颗粒物(PM10),可以穿透这些屏障达到支气管和肺泡。而小于2.5微米的颗粒物,细颗粒物(PM2.5),比表面积大于PM10,更易吸附有毒害的物质。如重金属(在城市中以重金属元素最为严重,较突出的有鋅、鉛、砷、鎘等,而不同地区也有着各自的特点[12])、有毒微生物等。由于体积更小,PM2.5具有更强的穿透力,可能抵达细支气管壁,并干扰肺内的气体交换。更小的微粒(粒径小于等于100纳米)会通过肺部传递影响其他器官。
其中,发表于《美国医学会杂志》的一项研究表明,PM2.5会导致动脉斑块沉积,引发血管炎症和动脉粥样硬化,最终导致心脏病或其他心血管问题[13]。这项始于1982年的研究证实,当空气中PM2.5的浓度长期高于10 μg/m3,就会带来死亡风险的上升。浓度每增加10 μg/m3,总的死亡风险会上升4%,心肺疾病带来的死亡风险上升6%,肺癌带来的死亡风险上升8%。此外,PM2.5极易吸附多环芳烃等有机污染物和重金属,使致癌、致畸、致突变的机率明显升高。 中国科学院陈竺院士等研究者,于《柳叶刀》杂志上发表的文章中估计中国每年因室外空气污染导致的早死人数在35万-50万人之间。[14]
绿色和平与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联合发布的报告《危险的呼吸2:大气PM2.5对中国城市公众健康效应研究》指出,全国31座省会城市和直辖市因大气PM2.5污染造成超额死亡率接近千分之一,即每十万人中死亡人数约90人。其中最严重石家庄、济南、长沙、成都、南京、武汉等城市,每十万人中死亡人数超过100人。结论显示,2013年全国31座省会城市和直辖市因大气PM2.5污染导致的超额死亡达25.7万人,即每10万人中死亡人数高达约90人,死亡率达0.9‰。根据中国官方公布的数据,2012年全国平均因吸烟导致的死亡率超0.7‰。而交通事故所致的死亡率为0.09‰。该报告同时还提出,目前全国有21座城市制定了明确的2017年PM2.5改善目标,如果能够达到目标,这些城市因此的超额死亡人数可下降约2.6万人。而在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年均35μg/m3)浓度水平下,除拉萨、海口及福州三座已经达标的城市外,其他28座省会城市及直辖市,相应的超额死亡人数可下降约11.2万人(约45%)[15]。
最小的颗粒物(粒径小于等于100纳米,合0.1微米)带来的危害更为严重[16]。有证据表明这些颗粒物可以传过细胞膜到达其他器官,包括大脑。有研究指出,这些微粒可能引发脑损伤(包括失智症)。值得注意的是,柴油发动机产生的微粒粒径通常在 100 纳米(合0.1微米)左右。
Remove ads
各国标准
由于颗粒物对健康影响巨大,各国政府均设立了相关标准。
为了就减少空气污染对健康的影响提供全球性指导,世界卫生组织于2005年发布了《空气质量准则》[17],其中包括了对颗粒物浓度的限制:
Remove ads
欧盟对PM10的限制标准(法案1999/30/EC和96/62/EC)如下表:
美国作为较早研究PM2.5的国家,于1997年就首次發佈包括PM2.5空氣污染物年平均值和24小時平均值之空氣質量标准,并在2006年接續发布更严格PM2.5之24小時平均值标准;2012年12月14日,美國環保署依據更新近之醫學研究結論,將保護國民健康之PM2.5首要年平均值標準再從每立方公尺15微克降低至12微克。美国通过《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National Ambient Air Quality Standards)对颗粒物进行限制,最新标准如下:
|
由于开展相关监测和研究起步较晚,中华人民共和国从2012年起在各主要城市开展PM2.5监测的试驗工作,并定于2016年1月1日起在全區范围内实施与世界卫生组织“过渡时期目标-1”等同的GB 3095-2012《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HJ 633-2012《环境空气质量指数(AQI)技术规定(试行)》[18]做出如下规定:
Remove ads
- 官方
中華民國行政院環境保護署於2012年5月14日公告修正空氣品質標準,增訂PM2.5空氣品質標準,並依據其國內健康影響研究結果,以健康影響為優先考量,將「PM2.5」24小時值訂為35μg/m3、年平均值訂為15μg/m3。中華民國環保署初步訂於民國109(2020)年達成全國細懸浮微粒濃度年平均值15μg/m3的目標,同時將依國際管制趨勢發展,逐期檢討其PM2.5空氣品質標準,並朝達成WHO提出之空氣品質準則値(24小時值訂為25μg/m3、年平均值訂為10μg/m3)為空氣品質改善目標。[19]2014年6月,教育部頒布「空污停課標準」[20][21]。2014年12月,中華民國勞動部發布函釋,霾害應視同天然災害、可比照颱風假模式,根據《天然災害發生事業單位勞工出勤管理及工資給付要點》,地方首長可依權限宣布停班。[22]
- 社區環境研究
中央研究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分別針對寺廟(焚香與燒紙錢)、餐廳(油煙)、建築工地(揚塵)等3大社區污染源進行研究,2014年刊登在國際科学期刊《大氣環境》上發表所獲結果。[23]
Remove ads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參見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