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戚袞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戚袞(519年—581年),公文吳郡鹽官[1][2]南北朝南梁南陳官員與儒者

戚袞的祖父戚顯是南齊給事中,父親戚霸則是南梁臨賀王蕭正德的王府中兵參軍。他年少聰明,到建康遊學,向國子助教劉文紹學習三禮,在一兩年內明白三禮的重點。十九歲時,梁武帝下詔策論孔子正言和《周禮》、《禮記》解釋,戚袞獲得好成績,除授揚州祭酒從事史[1][2]。就任國子博士、北方魏人宋懷方質疑儀禮意思,從魏國攜儀禮和禮記著疏,秘密保存不外流,到他快要去世,對家人說:「我死後,如果戚袞赴喪,便就給他儀禮、禮記義本,若他不來,就和我的屍體一同下葬吧。」反映戚袞獲得其他儒者推許,不久他兼任太學博士[3][4]

梁簡文帝為太子時曾經傳召戚袞講論,又設宴聚集儒士,先命令道學互相質問,接著呼喚中庶子徐摛講述道理,穿插暢談。徐摛能言善辯,難以反駁,宴席的儒士都垂頭喪氣,失去常態。戚袞當時和徐摛互相對答,言辭精采、對答如流,使簡文帝十分歎賞,很快除授員外散騎侍郎,遷官員外散騎常侍[5][6]梁敬帝承制,他外任江州長史,跟隨沈泰鎮守南豫州;沈泰出奔北齊時亦逼他同行,後來他從鄴下他逃走,又伴隨陳朝將領程文季北伐,在呂梁兵敗,被俘虜到北周,過了一會才能回國。其後他兼任國子助教,除任中衛將軍始興王陳叔陵的王府錄事參軍,至太建十三年(581年)去世,虛歲六十三。戚袞在梁朝曾撰寫《三禮義記》,但因為戰亂散失,有《禮記義》四十卷傳世[7][8]

Remove ads

引用

延伸阅读

参考文献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