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戴胜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戴胜(學名:Upupa epops,英語:Eurasian hoopoe),俗稱臭姑姑、墓崆雞、塚崆鳥,是犀鳥目戴勝科戴勝屬的一種鳥類。[2]戴胜头有冠,五色如方胜[註 1],故而得名。戴胜有许多异名,如:戴任﹑戴纴、墓壙鳥(金門話:bōng-khòng-tsiáu)、鶝、鴔鵖、鵖鴔等。
戴勝是戴勝屬(Upupa)中分布最廣的物種。這種鳥類擁有獨特的肉桂色羽毛,黑白相間的翅膀,豎立的高冠,黑尾上有一條寬寬的白色帶狀斑紋,並且有一個長而窄、向下彎曲的喙。牠的叫聲是柔和的「oop-oop-oop」。
戴勝原產於歐洲、亞洲和非洲北部,在中国有广泛分布。其分布範圍北部的種群會進行遷徙。
戴胜是中国大陆常见的鸟类,经常被不同的民众观察到。
Remove ads
命名與分類
戴勝在有其二名法學名前,就已被法國博物學家皮埃爾·貝龍和瑞士博物學家康拉德·格斯納等人於1555年記載的一種鳥類。[4][5]後來,瑞典博物學家卡爾·林奈在其《自然系統》第十版中,沿用了兩人的資料,描述了戴勝,並賦予其Upupa epops的學名,並沿用至今。[6][2]
| |||||||||||||||||||||
犀鳥目之支序圖[7][8] |
當時林奈將戴勝與Upupa paradisea[註 2]、隱䴉和紅嘴山鴉分於同一屬下,歸於雀形目下。[6]屬名Upupa及種小名epops皆源自於古希臘語的εποψ或εποπος,其中前者為拉丁語,而後者為古希臘語之轉寫,即指戴勝。[10][11][12]後來於1990年的鳥類DNA分類系統中,這個物種因其多種獨立的特徵,而被歸入完全獨立的戴勝目(Upupiformes)中。[13]後戴勝歸入佛法僧目下,但仍有研究表明其肌肉及羽毛與其他佛法僧有相當大的不同,直到2000年代的研究才始證明其親緣與犀鳥相近而被歸入犀鳥目下,而與雲雀、杜鵑等外觀相似的鳥類較遠。[13][14]
戴勝長期被視為是僅有現存一科一屬一種的單型屬,但隨著研究進展,其中一個亞種U. e. africana有時會被視為是獨立種,而分佈於馬達加斯加的馬達加斯加戴勝今更是被視為獨立物種。[2][13]當前根據世界鳥類學家聯合會15.1版的名錄,含指名亞種在內,戴勝一共有8個亞種。[2][15]
- 指名亞種(U. e. epops):分佈於北非與歐洲,俄羅斯葉尼塞河以西、中國大陸新疆與印度西北部。
- 普通亞種(U. e. saturata):由艾納爾·隆貝里於1909年描述,分佈於俄羅斯葉尼塞河以東至朝鮮、日本、中國大陸中部與西藏。
- U. e. ceylonensis:由路德維希·賴興巴赫於1853年描述,分佈於印度中部與南部、斯里蘭卡。
- 華南亞種(U. e. longirostris):由托馬斯·卡文希爾·傑頓於1862年描述,分佈於印度東北部至中國大陸南部、中南半島與馬來半島北部。
- U. e. major:由克里斯蒂安·路德維希·布雷姆於1855年描述,分佈於埃及。
- U. e. senegalensis:由威廉·斯溫森於1837年描述,分佈於塞內加爾、甘比亞至索馬利亞之間。
- U. e. waibeli:由安東·賴歇諾於1913年描述,分佈於喀麥隆至肯亞西北部、烏干達北部。
- U. e. africana:由約翰·馬托伊斯·貝希斯坦於1811年描述,分佈於剛果民主共和國中部至肯亞中部,南至南非。
Remove ads
「戴勝」一名來自於作為動詞的「戴」,及一種古代女性头饰「勝」,是一種修饰额前或戴于头上的飾品,這種飾品就是模仿戴勝鳥的華麗頭冠而來。[16][17][18][19]在古代,因其常於養桑蠶的季節出現,因此有著「(燕)降」之名,另也亦有著戴鵀[註 3]、戴鳻[註 4]、戴南、鳲鳩、織鳥等名。[18][19]臺灣金門縣人會稱之「墓崆雞」或「塚崆鳥」,源自於早期金門多有突出於地面的墓葬,而戴勝又常築巢於上的習性,但現今金門的戴勝多利用廢棄舊屋的破洞隙縫築巢。[20][21]
描述


戴勝是一種中型體型的鳥類,其體長26—32公分,體重約47—89公克。[22]:410[23]其鳥喙寬平均約5.7公釐、深平均約6.5公釐、嘴峰長平均約56.5公釐,翼長平均約14.4公分,翼展42—46公分;跗蹠平均長約21.2公釐,尾長平均約10.1公分。[24][23]
這個物種是一種相當容易辨識的鳥類,以其細長下彎的喙、黑色末端的羽冠,及深粉褐色搭配黑白相間的斑紋為其特色。[23][25]
雌雄外觀相似,但雌鳥的體色略顯黯淡,不過羽毛磨損的雄鳥與新換羽的雌鳥幾乎不能辨認。[23]幼鳥初期外觀與成鳥雌性相近,但鳥喙明顯較短、且下彎程度較小;待嘴長得如成鳥後,整體色澤則通常更為黯淡、頭部與身體偏灰。[23]
分布與棲地
戴勝廣泛分布於歐洲、亞洲、北非和撒哈拉以南非洲北部。[22]大多數歐洲和北亞的鳥類在冬季會遷徙到熱帶地區。[26]在歐洲繁殖的鳥類通常會遷徙至撒哈拉以南非洲的薩赫爾地帶。[27][28]這些鳥主要在夜間遷徙。[29]相比之下,非洲的種群則全年定居不遷徙。這個物種曾被記錄為阿拉斯加迷鳥;[30]U. e. saturata 在1975年於育空-柯斯科克溫三角洲被觀察到。[31]戴勝有時也會在其歐洲分布範圍以北的地區繁殖,[32]並在英格蘭南部於溫暖、乾燥的夏季繁殖,當時那裡有大量蝗蟲和類似的昆蟲可供食用,[33]然而到1980年代初,北歐的種群被報告呈下降趨勢,這可能與氣候變化有關。[32]2015年,愛爾蘭觀察到創紀錄的戴勝數量,該國西南部至少記錄了50隻戴勝。[34]這是自1965年以來的最高紀錄,當年觀察到65隻。[35]
戴勝對其棲地有兩個基本要求:一是能供覓食的裸露或植被稀疏的地面,二是有垂直表面且帶有空洞(如樹木、懸崖,甚至牆壁、巢箱、乾草堆和廢棄的洞穴[32])的地方作為築巢地點。這些需求可以在多種生態系統中得到滿足,因此戴勝棲息於各種不同的棲地,包括荒原、有林草原、稀樹草原和草地,以及森林空地。
在某些地區,如錫蘭和西高止山脈,戴勝會根據降雨情況進行季節性遷徙。[36]在遷徙途中,鳥類有時會出現在高海拔地區。一隻鳥曾在首次攀登珠穆朗瑪峰的探險中於約6,400米(21,000英尺)的高溫下被記錄到。[37]
Remove ads
行為與生態
戴勝經常展開翅膀和尾巴緊貼地面,頭部抬起,進行日光浴,這曾被認為是防禦姿態;牠們常常在進行到一半時收起翅膀並梳理羽毛。[38]牠們也喜歡進行塵浴和沙浴。[39]

戴勝的飛行姿勢別具特色,一開始飛行的時候會類似於大型蝴蝶般地拍動翅膀,過一段時間後則顯得較為有力,被形容為飛行時如一隻巨大的黑白色圓翅蛾。[23][25]

戴勝是一種主要以昆蟲為食的鳥類,通常會在地面上啄食或以鳥喙翻找體型較大的昆蟲、幼蟲、蛹與蠕蟲。[22]:411[40][21]其食物大小甚少超越其鳥喙長度。[22]:411曾被記錄到的食物包含蟋蟀、螻蛄、直翅目、金龜子科、步行蟲科)、蜘蛛、白蟻、螞蟻、蝗蟲、蟻蛉、大蚊屬幼蟲、椿象、蜈蚣等,且也有蜥蜴、蛇、蛙與壁虎等體長約15公分的小型脊椎動物、腐肉。[22]:411


戴勝屬的鳥類是單配偶制,但配對關係顯然只持續一個繁殖季節,並且是領域性的。雄鳥經常鳴聲以宣示領地所有權。雄鳥之間(有時雌鳥之間)經常進行追逐和打鬥,並且可能非常殘酷。[22]鳥類會嘗試用嘴啄刺對手,有時個體在打鬥中會失明。[41]巢位於樹洞或牆洞內,入口狹窄。[39]巢可能沒有襯墊,或者會收集各種廢料。[32]雌鳥單獨負責孵蛋。每巢產卵數隨地區而異:北半球的鳥比南半球的鳥下更多的蛋,高緯度的鳥比接近赤道的鳥下更多的蛋。在中部和北部的歐洲與亞洲,巢卵數大約是12顆,而在熱帶地區大約是4顆,在亞熱帶地區大約是7顆。蛋呈圓形,剛產下時是乳藍色,但很快會在日益髒亂的巢中變色。[22]它們的重量為4.5 g(0.16 oz)。[38]可能會有補充的巢卵。[32]
此物種的孵化期為15至18天,在此期間,雄鳥會餵食雌鳥。孵化從第一顆蛋產下後就開始,因此雛鳥的孵化時間是不一致的。雛鳥孵化時覆蓋著絨羽。大約三到五天後,羽管開始長出,最終會成為成鳥的羽毛。雛鳥由雌鳥照顧9至14天。[22]之後雌鳥會與雄鳥一起尋找食物。[39]雛鳥在26至29天後會飛離巢穴,並再與父母相處約一周。[32]戴勝鳥顯示出不一致的孵化時間,這被認為是當食物供應不足時,控制雛鳥數量的一種方式。[42]
戴勝鳥在巢中有發展良好的防禦掠食者的能力。孵卵和育雛的雌鳥的尾脂腺很快會分泌一種惡臭的液體,巢中的雛鳥的腺體也會這樣。這些分泌物會被塗抹在羽毛上。這種氣味像腐肉的分泌物,被認為有助於阻止掠食者,也可能阻止寄生蟲,並可能具有抗菌作用。[43]最近的證據顯示,分泌物的成分可能會根據雌鳥尾脂腺的微生物組成而有所不同;此外,這些分泌物可能會影響蛋的顏色,作為孵化期間成鳥抗菌健康的指標。分泌物會在幼鳥離巢前不久停止。[38]從六天大開始,雛鳥也能對入侵者噴射糞便,並會模仿蛇的嘶嘶聲威嚇入侵者。[22]幼鳥也會用嘴或翅膀攻擊。[38]
戴勝的叫聲如「或魄、或魄」或「hoopo、hoopo」、「hoo-poo-poo」,這也是其英文名稱「Hoopoe」的由來。[44][45]在喜馬拉雅山區,其叫聲與喜馬拉雅中杜鵑相似,但後者更常以4次叫聲組成一個完整單元,而非2或3次。其他叫聲包括在驚恐時發出的粗糙嘎鳴聲或嘶嘶聲,雌鳥在求偶餵食時會發出喘息般的叫聲。[37]通常雄鳥的叫聲音節越多,繁殖成功率就會越高。[21]
與人類的關係
戴勝鳥在波斯被視為美德的象徵。在波斯詩歌集《鳥的會議》(由阿塔爾所著的《言鳥》)中,戴勝鳥是鳥類的領袖,當鳥類尋找國王時,戴勝鳥指出西摩是鳥類的國王。[46]
戴勝鳥在歐洲大部分地區被認為是小偷,在斯堪地那維亞則被視為戰爭的預兆。[47]在愛沙尼亞的傳統中,戴勝鳥與死亡和冥界有著緊密的聯繫;人們相信它的歌聲預示著許多人或牲畜的死亡。[48]
漢族民間信仰的廁神紫姑也與戴勝有所關係,因為古時祭拜紫姑時常用以占卜養桑蠶之事,因此唐朝詩人賈島的《題戴勝》一詩中即將兩者連接,將戴勝視為其化身:[18]
星點花冠道士衣,紫陽宮女化身飛。能傳上界春消息,若到蓬山莫放歸。
——賈島,《題戴勝》
在猶太典籍中,曾有戴勝鳥群協助所羅門王遮蔭,並獲得了金冠作為其要求的獎賞,卻反而遭到獵人獵殺;後來所羅門王遂拉起其羽毛,取代了金冠,成為現今模樣的預言存在。[16][49]這種鳥類也作為來往於所羅門王與示巴女王之間的信使。[50]但在《利未記》與《申命記》中,戴勝被視作一種不潔之鳥。[51]
以色列於2008年的建國60週年慶祝活動中,從兀鹫、红额金翅雀、太阳鸟等鳥類中,投票選出了戴勝作為其國鳥。[52][53]
戴勝是金門縣常見的留鳥,訂為金門縣野鳥協會會鳥,獲選為金門觀光公車吉祥物。
在摩洛哥,戴勝鳥主要在草藥店的市場上作為活體或藥材進行交易。這種交易未經監管,對當地種群構成潛在威脅。[54]
在BBC的兒童電視劇《花园宝宝》中,三隻經CGI強化的戴勝鳥與其他名為"tittifers"的鳥類一起,經常吹奏歌曲。
-
根據記載,戴勝鳥於 18 世紀曾出現於英國
-
趙孟頫之幽篁戴勝圖
保育狀況
根據IUCN的分類,歐亞戴勝鳥被列為"無危"物種。儘管如此,根據該組織的報告,自2008年以來,該物種持續衰退,原因是棲地喪失和過度捕獵。[55]
在南歐和亞洲,捕獵是一個值得關注的問題。[31]
在歐洲,戴勝鳥的種群似乎保持穩定,但在一些地區受到了威脅。該鳥在瑞典被認為已經滅絕[56],在波蘭則需要"積極保護"。[57]然而,在瑞士,這個物種已經恢復並穩定,但仍然脆弱。[58]
註釋
參考資料
延伸阅读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