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房山石經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房山石經
Remove ads

房山石經》,全稱《房山云居寺石刻佛教大藏经》,位於北京房山縣雲居寺石經山,是佛教大藏經的石刻洞藏,刻石事業歷經,至於明朝末年。

Thumb
存放辽金石经的房山云居寺地宫入口

歷史

由於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先後兩次滅佛,为了保存佛经,幽州(今北京地区)沙门靜琬(智苑)继承其师慧思遗愿,從隋朝開始在石碑上刻經[1][2],並得到隋炀帝皇后萧氏及其弟萧瑀的赞助[3]

贞观五年(631年)《涅槃經》刻成[4],贞观十三年(639年)靜琬圆寂,其弟子玄导(导公)、仪公、惠暹(暹公)和法公等人接續其志、繼續刻石[5],玄导续刻了《大品般若经》、《楞伽阿跋多罗宝经》、《思益梵天所問經》、《佛地经》四部。开元年間静琬第四代弟子惠暹得唐玄宗八妹金仙公主之助[6],在雷音洞(石经堂)下新開了兩個洞口(今第一、二洞),至晚唐已刻出经石4000多块,分藏于九个石洞,分上下二层。

五代战乱,石刻陷於停顿。遼朝時,涿州刺史韩绍芳曾清点藏于石洞中的石经数量,计碑360块,但並沒有盤查所有的洞口[7]金代天会十年(1132年)涿州知州张玄徴刻《佛印三味经》,天会十四年,燕京圆福寺僧见嵩续刻《大都王经》。

元代無镌刻石经。至正元年(公元1341年),高丽僧慧月等自五台山来游石经山,见华严堂(雷音洞)石扉毁废,遂募化修理洞门[8]

明太祖曾派姚广孝前往石经山视察。天启崇祯年间,有吴兴真程建議葛一龍冯铨李腾芳董其昌黄汝亨王思任赵琦美等续刻石经,在雷音洞左面新开一小洞,称宝藏洞,並在北京石灯庵刻佛经,再送往石经山贮藏。

Remove ads

文物

第五洞雷音洞(又称石经堂或华严堂)刻有《法华经》、《盛鬘经》等,公認是静琬的作品[9]

《房山石經》收錄有《釋教最上乘秘密藏陀羅尼集》,共收錄724首咒語,是一部失傳的密教經典。

注釋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