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折衷主義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折衷主義
Remove ads

折衷主義(英語:eclecticism)是指在途徑或操作運用上,以不同的理論、方法、風格,揀選其中最佳要素,應用在新的創作中。在藝術建築批評的特定脈絡場合,意指挪借多種視覺資源來創作新作品。[1]

Thumb
折衷主义建筑风格的天津劝业场大楼天津市的地标性商业建筑,始建于1928年

折衷主義建築

折衷主義建築英语Eclecticism in architecture,即混合從以前的歷史風格的元素,企圖從過去的歷史傳統中導引出符合時代需求的形式,使建築樣式的概念更加脫離建築本體而產生了多樣的發展[2]。折衷主義建築出現於19世紀後期,建築師尋求一種風格,使其能夠保留以前的歷史傳統,但創造出看不見的設計。 將過去存在的建築樣式進行混合和組合,從而實現了更具表現力的自由,並提供了無窮的靈感來源。所謂的復興式建築旨在精心模仿過去的風格,而折衷主義則有所不同,因為他的主要驅動力是創造力而非懷舊感[3]

分布

歐洲

奠基時代維多利亞時代建築布雜藝術建築(學院派建築)

印度

印度-撒拉遜式建築英语Indo-Saracenic architecture

中國大陸

Thumb
上海亚细亚大楼是中国大陆的早期折衷主义建筑代表作之一,落成于1916年,被称作“外滩第一楼”[4]

初时期,折衷主义建筑主要通过教会传教、早期通商、民间传播等方式传入中国大陆。该建筑形式主要分布在上海[5]天津[6]武汉广州哈尔滨等对外交流频繁的通商口岸城市,形成了众多融合多种建筑元素尤其是中国本土建筑风格的建筑作品。同时,中国大陆出现了一批受折衷主义建筑风格影响的建筑师,代表人物包括梁思成吕彦直沈理源等。[7]

中国折衷主义建筑的代表建筑包括廣州的東亞大酒店(1914年)、 上海亚细亚大楼(1916年)、上海扬子大楼(1917年)、天津勸業場(1928年)等。

台灣

總統府 (1919)、國立臺灣大學校史館(1930)、臺北郵局(1930)、臺北公會堂(1936)、嘉義車站(1933)、臺南車站(1936)、舊臺北車站(1941)

古巴

哈瓦那中央车站(1912)

相關條目

參考文獻

外部鏈接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