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提舍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shè梵文𑖟𑖸𑖫IASTdeśa [ˈd̪eː.ɕɐ];緬甸語ဒေသ奥凯尔拼音deithá)又译提奢,意爲方国、地方、王國、區域,是南亞乃至東南亞的一種地名後綴甚至詞根。在緬甸、泰國,該詞主要是區域的意思。在马来语印尼语中,desa的意思变成了“村庄”[1][2],也是印度尼西亚的村级行政单位的名称。其派生词梵語प्रदेशpradeśa,“国家”)亦广泛见于南亚及东南亚,如高棉語ប្រទេស羅馬化:prɑteih泰語ประเทศ羅馬化:bprà-têet寮語ປະເທດ羅馬化:pa thēt等等。

印度古代用法有摩陀耶提舍(中印度)、婆羅賀摩犀提舍(Brahmāsideśa,西印度)等。[3]

今日用法例如“提舍地區”英语Desh region現專指摩訶剌侘提舍;鹏茄提舍則是大孟加拉地區,其中孟加拉國(東孟加拉)在孟加拉語中稱“鹏罗提舍”(Bangladesh);“梵摩提舍”是緬甸的梵名;崛阇罗提舍英语Gurjaradesa則指德里蘇丹國佔領英语Gujarat under Delhi Sultanate之前的古吉拉地區。

Remove ads

四提舍

zhídòushè[4]梵文४𑖟𑖸𑖫IASTcatur deśa)简称招提,是佛敎概念,以四方国意四方,指聚集四方僧眾。[5][6]古漢語中「」與「」同源,指政府部分、場所,相當於今天的「部」(如大理寺相當於法務部),故招提寺卽四方僧房之意。日本奈良唐招提寺卽得名於此。後來「寺」逐漸專指政府制定的宗敎部門,「招提寺」也逐漸簡稱爲「寺」。

同名異音

舍(梵語:deśa)與舍(梵語:tiṣya)詞源不同、讀音不同、意義不同,祗因中古漢語莊組三等不可配麻韻(更不可配戈韻),不得不借用章組三等字「舍」音譯「ṣya」這個音,使兩詞均使用「茅舍」的「舍」音譯第二音節;而翻譯這些詞彙的古人在音譯時避免多音字的意識不重,造成「tiṣya」被音譯爲「舍」而非「底舍」。梵漢對音中陰平字「」和陰上字「底」(均屬全淸)用於轉譯梵語淸音「te」或「ti/tī」,讀如北方話「提防」的「」;陽平(全濁)字「」用於轉譯梵語濁音「de」、「di/dī」、「dhe」或「dhi/dhī」,讀如北方話「提拔」的「」。

  • 舍佛的名號與本條目所述“舍”不相關;
  • 優波提舍梵文𑖄𑖢𑖟𑖸𑖫)中的“-提舍”、缽喇底提舍那(梵語:prati-deśana)中的“提舍那”與本條目所述“舍”雖在梵語漢語中均同音但意義不同(前兩者屬音素但不構成語素)。
Remove ads

參考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