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揚琴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揚琴是一種中国民族樂器,亦有洋琴、打琴、敲琴、扇面琴、蝙蝠琴、蝴蝶琴等稱呼(現代幾乎統一稱作「揚琴」),其兼具打擊樂器及弦樂器之特色,但在現代中華管弦樂團裡還是編制為「彈撥樂器」。

歷史流變

揚琴源於中亞地區的「桑图尔」,後流傳到歐洲、北美洲及大洋洲等地,有「德西马」(Dulcimer)、「欽巴龍」、「哈克布列特」(Hackbrett)及「薩泰里」等多種變體。
中國的揚琴起源尚未有定論,但普遍認同在明朝時經海路傳進中國的說法。而中國最早的揚琴記載出處,為清代李鍇所撰《含中集》[註 1]。
- 廣東音樂揚琴:講究加花裝飾與潤飾發展,華麗活潑流暢,有冒頭、疊尾、雙持加倍音、贈音帶輪等特有竹法,多以「左竹法」處理的曲目。嚴老烈所編《旱天雷》、《倒垂簾》、《連環扣》、《到春來》、《歸來燕》等廣東揚洋琴曲多用「座音襯打法」。易其仁於1920年編著《粵曲洋琴譜》,其所創用的洋琴竹法符號為後人延用。丘鶴儔並提出"竹法十度"說。
- 江南絲竹揚琴:輕細小雅,有「揚琴一捧煙」說法,多用附點與短拍帶輪。
- 四川揚琴:講究演奏技法的特殊效果,較歡樂雄壯。
- 東北揚琴
- 潮州弦詩:少用輪奏法,奏法最為樸素,但頭板加花講究抑揚頓挫,各種催奏法講究緊密對比。潮州洋琴保存最原始型制,如銅絲絃、七平均律等。
- 山東琴書
- 維吾爾木卡姆
- 內蒙二人台
朝鮮半島的揚琴稱為「洋琴」(양금),在18世紀由中國人傳入朝鮮半島。[1]
樂器構造
- 小揚琴:兩橋式,長期用於說唱音樂的伴奏。
- 大揚琴:兩橋式十二平均律律呂式大洋琴,為兩橋間採半音調絃法,有高音、低音兩種,由鄭寶恒、張子銳、趙立葉、天津樂器廠合作,於1953年、1954年間共同製作。其後鄭寶恆、袁靜芳、蘆寶林合作研製第2代全律活馬大洋琴。
- 3橋變音揚琴:被號稱為「快速轉調洋琴」,於1959年由楊竟明製作,可以臨時以滾軸變半音轉調。
- 4橋變音洋琴:楊竟明於1961年在三橋變音揚琴的基礎上製作而成。
- 401:楊竟明以變音揚琴的基礎上製作的五橋變音洋琴。以「五‧二多碼並列式」、「分層滾軸板」、「轉調半音槽」解决音域、微調、轉調等問題。
- 402:21世纪常用款型
- 501:桂習禮、李江、周靖石於1984年據401揚琴研製而成,於高低音區加進半音調絃法,絃軸彷鋼琴用細螺紋以防止跑絃。
- 505:於501內加鋼棍牽柱及雙梆結構,以抵銷琴絃張力及結合洋琴架,加裝腳踏制音器後而成。
- 601:2004年由沈阳音乐学院刘寒力研制并设计音位,唐山贵军乐器有限公司潘贵军制作,这是基于501型扬琴为基础重新研制。音域为B1(大字一组)至f4(小字四组),横向二‧五式排列为主,音域宽广且演奏方便。代表曲目有《金翎思-满乡随想》、《骊山池影》、《竹潇琴梦》等。2005年在北京第八届世界扬琴大会正式亮相。
Remove ads

揚琴以擊弦發聲,音箱以木製成,呈扁平梯形,上有144條弦。
現代揚琴有100多條金屬弦,通常由1至5條弦1組發1音,低音弦最粗,有效弦長最長,1至2弦1組;高音弦最細,有效弦長短,4至5弦1組。有效弦長為橋碼左則一段,弦由左右兩端蓋板下的螺絲栓著,須以工具調音。
常用的「五排碼」揚琴由右至左稱為低音碼、左碼、中碼、右碼、半音碼。亦有3排和4排橋碼的揚琴。
亦稱琴筧、竹鍵,以具彈性的竹製作,為擊弦工具,常用有单音琴竹、单音双面琴竹、双音琴竹等。竹身細長,手握一端扁平;擊弦一端為鎚狀,一面以橡皮或其他彈性材料包覆。
揚琴最初的擊弦工具是木製小槌,音色較琴竹清脆。
-
琴竹
-
琴竹竹體,尖端用來撥弦,可發出清脆的音。
-
雙音琴竹,左竹為四度,右竹為三度。

位於揚琴左右兩側,將弦抬高,以降低狼音,部分新式揚琴有「變音槽」,可以迅速移動滾珠,改變有效弦長以改變音高,可方便調音、轉調、奏臨時變化音。
演奏
以雙手持琴竹左右交替擊奏或齊擊一音以加強音量。以裸竹一面(即無橡皮琴皮包覆之面)擊弦為「反竹」,音色尖銳有如金屬互碰;以琴竹尾部「鈎奏」,奏出彈撥樂效果。揚琴餘音悠長,可以手指按弦消音。戴上「滑音指套」後可奏滑音。

及半音碼、左碼、中碼、右碼、低音碼
各排由下而上為全音音階。
重要樂曲
以下曲目皆為中國揚琴之曲目。
- 《汨羅江上》(古曲)1935年,王沂甫改編
- 《春天》1959年,王沂甫
- 《長尾山娘》,2020年,吳家榆
- 《年少》,2022年,謝惠如
- 《快樂小天使》,2023年,杜宛霖
- 《天行焰影》,2024年,陳傳禹
著名演奏家
注釋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参见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