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收復的領土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收復的領土(波蘭語:Ziemie Odzyskane)是一個地理詞彙,指二戰之後波蘭人民共和國自德國獲得的領土,這包括德國前東部領土(東普魯士北部除外)和但澤自由市,當時其大多數德國居民被強行驅逐出境[1][2]。

粉紅色地區:收復的領土
灰色地區:波蘭前東部領土
綠線:奧得河—尼斯河線(波蘭現時的西邊邊界)
藍線:寇松線
紅線:波蘭現時的東邊邊界
使用「收復」一詞的理由是,這些領土曾是波蘭的一部分,但波蘭隨後在幾個世紀的不同時期失去了這些領土[3]。它亦指「皮雅斯特概念」,即這些領土在中世紀波蘭建國後,是皮雅斯特王朝統治下波蘭傳統家園的一部分(皮雅斯特王朝結束後,仍有一小部分領土被波蘭所統治)。然而,幾個世紀以來,透過德國人向東定居(Ostsiedlung)、政治擴張(Drang nach Osten)以及當地波蘭人、斯拉夫人和波羅的海普魯士人德國化導致的語言替換,這些地區已成為以德語為主的地區。[4]因此,除了西上西里西亞、瓦爾米亞和馬祖里等某些地區外,截至 1945 年,這些地區中的大部分地區都沒有可觀的波蘭語社區。
絕大多數先前的居民要麼在二戰後期逃離,要麼在二戰結束後被蘇聯和波蘭共產黨當局驅逐,不過仍有少數德國人留下。這些地區重新安置了從波蘭中部遷出的波蘭人、波蘭前東部領土(已被蘇聯吞併)被迫離開的波蘭遣返者、從納粹德國強迫勞動中解脫出來的波蘭人、在「維斯瓦河行動」下被強制安置的烏克蘭人,以及戰後定居在波蘭的其他少數民族,包括希臘人和馬其頓人[5]。
然而,與波蘭官方宣布必須迅速遷移收復領土上的前德國居民,以便安置因蘇聯吞併而流離失所的波蘭人相反,收復的領土最初面臨嚴重的人口短缺[6]。負責安置的蘇聯任命的波蘭共產黨當局也努力消除當地許多德國文化的痕跡,例如地名和建築物上的歷史銘文。
戰後德國與波蘭之間的邊界(奧得河—尼斯河線)於 1950 年得到東德的承認,於 1970 年得到西德的承認,並於 1990 年由重新統一的德國在《德波邊界條約》中得到確認。
Remove ads
該術語的起源和使用

「收復領土」一詞首次正式使用是在波蘭軍隊吞併扎奧爾傑後,於 1938 年 10 月 11 日頒布的共和國總統令中[7]。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它成為官方術語[8],指的是等待波蘭與德國舉行最終和平會議後,將會被移交給波蘭的德國前東部領土,但最終舉行了波茨坦會議,德波和平會議未能舉行。[9]「收復領土」一詞是對不同歷史的不同地區的統稱,可分為三類:
- 那些曾經在皮亞斯特王朝統治時期屬於波蘭的領土,其中許多後來成為皮亞斯特王朝、格里芬王朝、雅蓋隆王朝和索別斯基王朝統治下的公國的一部分,其中一些一直統治到 17 和 18 世紀,儘管它們經常成為外國的從屬國
- 那些直到 17 世紀一直是波蘭一部分的地區(大波蘭的最北部,包括恰普利內克)或在 15、16 和 17 世紀位於波蘭宗主權之下的領地(如普魯士公國南部和奧波萊公國)
- 瓜分波蘭前屬於波蘭的領土:其中瓦爾米亞、馬爾堡省、波美瑞利亞部分地區、大波蘭北部(包括皮瓦、瓦烏奇和茲沃圖夫)在 1772 年第一次瓜分波蘭時被普魯士王國吞併;格但斯克和大波蘭西部(包括緬濟熱奇和弗斯霍瓦)在 1793 年後第二次瓜分被普魯士吞併
其基本概念是將戰後的波蘭定義為中世紀皮雅斯特王朝的繼承者[10][11][12],而皮雅斯特王朝又被簡化為一個與二戰後波蘭邊界相符的單一民族國家[13] ,與繼承皮雅斯特王朝的多民族國家雅蓋隆波蘭形成對比[14]。二戰後波蘭傾向皮雅斯特王朝而非雅蓋隆王朝傳統的一個原因是約瑟夫·斯大林拒絕從寇松線撤軍,以及協約國準備用德國領土來滿足波蘭的需要[15]。將前德國領土劃歸波蘭的最初理由是補償,並有以下論點支持:這片領土實際上是波蘭以前的部分地區。[16][17][18][19]德米特羅夫說:「在官方為波蘭邊界遷移所做的辯解中,其決定性的論點是為了補償波蘭前東部領土被割讓給蘇聯,但這卻被視為令人討厭和隱瞞的。因此,官方以歷史的論證說明波蘭是在恢復昔日皮雅斯特王朝的領土」[17]。二戰後波蘭官方抑制了對盟軍決定的反對意見和對波蘭政客在波茨坦會議中所扮演角色的批評[17]。在《論壇報》的一篇評論文章中,喬治·歐威爾曾將德國人口的轉移比喻為整個愛爾蘭和蘇格蘭人口的轉移[20]。此外,皮雅斯特王朝被認為保衛了波蘭免受德國人的侵害,而雅蓋隆王朝的主要競爭對手是日益壯大的莫斯科大公國,但二戰後波蘭受蘇聯主導,使雅蓋隆王朝不太適合作為二戰後波蘭的基礎[15][19]。因此,波蘭工人黨領導下的波蘭人民共和國支持以舊皮亞斯特王朝的土地為基礎建立波蘭的想法[15][18]。收復領土問題是波蘭共產黨及其反對派之間少數幾個沒有產生分歧的問題之一,在西部邊界問題上,雙方意見一致。就連地下反共媒體也呼籲劃定皮雅斯特王朝的邊界,以終結德國化和東進政策[21]。官方的觀點是,波蘭人始終擁有在收復的領土上居住的不可剝奪和必然的權利,即使受到外國勢力的阻止[22]。此外,皮雅斯特王朝的概念被用來說服協約國,因為他們認為很難定義波蘭的“民族領土”,因此不“歸還”這些領土將是一種無法容忍的不公正[12]。
Remove ads
波蘭政府自戰後自1949年期間曾廣泛使用這一詞彙[8]。
「收復」這一詞本身帶有強烈的宣傳含義[23]。這一帶領土在中世紀時期曾有部分屬皮雅斯特王朝,波蘭人民共和國當局通過「收復」一詞宣傳自己是皮雅斯特王朝的正當繼承者[8][24][11][12][25]。而這一地區的德國文化傳統直到1989年波蘭民主化之前都被波蘭當局否定[26]。不過在1949年後,波蘭當局為了強調這一片領土並不具特殊性,不再使用「收復的領土」這一詞彙。
1945年以前的歷史

自西元6世紀起,幾個不同的西斯拉夫部落便居住在今波蘭的大部分地區。 10世紀下半葉,波蘭公爵梅什科一世以其位於格涅茲諾地區的要塞為據點,統一了鄰近的各個部落,建立了第一個波蘭國家,並成為歷史上第一位有記載的皮雅斯特公爵。他的領土大致涵蓋了後來被稱為「收復的領土」的整個地區,但不包括古普魯士的瓦爾米亞-馬祖里地區和盧薩蒂亞東部。

梅什科一世的兒子兼繼承人波列斯瓦夫一世在1018年簽訂包岑和約後,擴張了波蘭南部的版圖,但失去了對波羅的海沿岸西波美拉尼亞土地的控制。在經歷了1030年代的分裂、異教徒起義和波希米亞人的入侵之後,復闢者卡齊米日一世公爵(1040-1058年在位)再次統一了大部分前皮亞斯特王朝的領土,包括奧得河中游兩岸的西里西亞和萊布斯地區,但不包括西波美拉尼亞。西波美拉尼亞在波列斯瓦夫三世的統治下,從1116年到1121年再次成為波蘭國家的一部分,直到貴族格里芬家族建立了波美拉尼亞公國。 1138年波列斯瓦夫三世去世後,波蘭陷入分裂狀態近200年,先後由波列斯瓦夫三世的兒子及其繼承者統治,而他們之間經常發生衝突。1320年,瓦迪斯瓦夫一世加冕為波蘭國王,實現了部分統一,但西里西亞公國和馬佐夫舍公國仍是皮亞斯特王朝的獨立領地。
12世紀至14世紀,日耳曼、荷蘭和佛蘭德斯移民遷入東中歐和東歐,這一遷徙過程被稱為“東向移民運動”。在波美拉尼亞、勃蘭登堡、普魯士和西里西亞,當地的西斯拉夫人(波拉比斯拉夫人和波蘭人)或波羅的人在接下來的幾個世紀中成為少數民族,儘管仍有大量原住民留在上西里西亞等地區。在大波蘭和波美瑞利亞,德國移民構成少數民族。
儘管失去了數個省份,波蘭王國的中世紀法學家們仍然對所有未在1320年與波蘭其他地區統一的前波蘭省份提出了明確的主權要求。他們受到鄰近捷克的波希米亞王冠領地法律啟發,以波蘭王國王冠領地理論為基礎,該理論認為國家(王室)及其利益不再與君主本人嚴格關聯。因此,任何君主都無法有效放棄對任何歷史上和/或民族上屬於波蘭的領土的主權要求。這些主權要求保留給國家(王室),理論上,國家仍然涵蓋所有在1138年波列斯瓦夫三世去世時屬於或依附於波蘭王室的領土。
這個概念也是在 1370 年卡齊米日三世大帝去世後為防止領土丟失而發展起來的,當時以絕對權力統治匈牙利的匈牙利國王拉約什一世被加冕為波蘭國王。 14 世紀,匈牙利是中歐最強大的國家之一,其影響力延伸至巴爾幹半島各國和義大利南部(那不勒斯)。與匈牙利結成共主邦聯的波蘭當時是較小、政治上較弱的邊緣國家。在《科希策特權令》(1374 年)中,拉約什一世保證不會從波蘭王國分割任何土地。[27]
一些領地(例如波美瑞利亞和馬佐維亞)在15和16世紀重新併入波蘭。然而,直到1795年波蘭立陶宛聯邦解散之前,歷任波蘭君主都必須承諾竭盡所能,將這些領地的其餘部分重新統一到波蘭王室手中。[28]
波蘭歷史上的許多重大事件都與收復的領土有關,包括采迪尼亞戰役(972年)、涅姆恰之圍(1017年)、格沃古夫之圍(1109年)、萊格尼察戰役(1241年)、格倫瓦德之戰(1410年)、奧利瓦戰役(1627年)、和西盤半島戰役(1939年)。
1918年波蘭恢復獨立時,波蘭活動家約瑟夫·弗雷利希博士(Dr. Józef Frejlich)已宣稱,位於奧得河右岸的土地(包括弗羅茨瓦夫等內陸工業城市),以及什切青和格但斯克等波羅的海港口,都是波蘭的經濟組成部分,必須與“波蘭經濟領土”的其他部分[29]合併成一個統一獨立的國家,這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統一的基本條件。[30]
大波蘭起義成功,波美瑞利亞根據《凡爾賽條約》割讓給波蘭,西里西亞起義使波蘭獲得了上西里西亞的大部分地區。此後,波蘭第二共和國的領土主張轉向了德國控制下的其餘部分使用波蘭語的上西里西亞和馬祖里地區,以及但澤市、切申西里西亞的捷克斯洛伐克部分以及其他擁有大量波蘭人口的邊境地區。這些地區的波蘭人口遭受了德國化和愈演愈烈的鎮壓,尤其是在1933年納粹在德國掌權後。
已被德國化很久的下西里西亞、遠波美拉尼亞和東普魯士的大部分地區仍然無可爭議。[31]然而,作為對希特勒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前不久德國對波蘭的威脅的回應,波蘭民族主義者展示了波蘭地圖,也包括了這些古老的波蘭領土,並聲稱他們打算收復這些領土。
在兩次世界大戰期間,甚至在納粹掌權之前,德國政府就曾在馬祖里進行更改地名運動,以消除斯拉夫起源的痕跡[32]。1938年7月16日,東普魯士大區長官埃里希·科赫頒布由希特勒發起的法令,將東普魯士超過1,500個起源於古普魯士語、立陶宛語和波蘭語的地名消滅、德國化或簡化[33]。
Remove ads
二戰前已在當地居住的波蘭人

皮亞斯特王朝統一了許多西部斯拉夫部落,並從 10 世紀到 14 世紀統治波蘭。儘管自 13 世紀以來,在西里西亞皮亞斯特王朝和格里芬王朝的要求下,德國、荷蘭和佛蘭德殖民者來到西里西亞和波美拉尼亞,並開始了該兩地的德國化進程,而這些領土自 14 世紀起亦開始由外國(其中包括波希米亞、匈牙利、奧地利、普魯士,以及 1871 年以後的德國)統治,但當地仍然有波蘭人生活[34]。同樣,在 14 - 16 世紀,許多來自馬佐夫舍的波蘭定居者移居到普魯士公國的南部[35]。
二戰爆發前,馬祖里、瓦爾米亞和上西里西亞地區仍然居住著大量波蘭族人口,在一些地區波蘭人佔居民的大多數[37]。根據 1939 年納粹德國的人口普查,這些地區居住著 8,855,000 人,其中包括居住在這些地區最東部的波蘭少數民族[38]。然而,這些有關少數民族的數據來自納粹黨統治期間進行的人口普查,歷史學家和人口統計學家通常不認為這些數據可靠,而是認為它們是嚴重偽造的[39]。因此,雖然德國的這次人口普查將波蘭語使用者和雙語者的數量定為 70 萬以下,但波蘭人口統計學家估計,前德國東部的波蘭人實際數量在 120 萬[38]到 130 萬之間[40]。在 120 萬這個數字中,估計上西里西亞地區約有 85 萬人,東普魯士南部約有 35 萬人,其餘地區約有 5 萬人[38]。
1924 年,德國成立了一個少數民族協會,其中也代表波蘭少數民族。來自瓦爾米亞的普魯士議會議員Jan Baczewski發起了一項法律,允許為少數民族建立學校[41]。1938 年,納粹政府將數千個波蘭地名(特別是城市和村莊的地名)更改為新發明的德國地名;僅在那一年,既有波蘭地名中的約一半均被更改[42]。此外,也派臥底探員監視波蘭社區。他們收集有關誰將孩子送到波蘭學校或誰購買波蘭書籍和報紙的資訊。波蘭學校、印刷機、波蘭機構總部以及波蘭人的私人住宅和商店經常遭到親衛隊成員的襲擊[43] 。儘管如此,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成千上萬的波蘭人被強迫或自願遷移到這些土地。
此外,在波美拉尼亞、盧布斯卡地區和下西里西亞地區也有一些孤立的波蘭族聚居區。這些聚居區包括一些仍為波蘭族聚居的分散村莊,以及布雷斯勞(現稱弗羅茨瓦夫)、斯德丁(現稱什切青)和西里西亞地區格林貝格(現稱綠山城)等大城市的小型波蘭人社區。[44][45][46]
Remove ads
二戰後遷入人口的來源

在 1950 年 12 月的波蘭戰後人口普查中,收集了截至 1939 年 8 月居民戰前居住地的資料。(對於 1939 年 9 月至 1950 年 12 月之間出生的兒童,他們的居住地以其母親戰前的居住地為基礎。)透過這些數據,可以重建二戰後人口的二戰前地理來源。二戰前居住在波蘭鄰近邊境地區的人們許多重新安置在收復的領土。例如,二戰前居於濱海省波蘭走廊的卡舒比人不少遷徙至毗鄰的德屬波美拉尼亞附近地區。二戰前居住在波蘭波茲南省的人遷至東勃蘭登堡。來自東上西里西亞的人們遷入西里西亞其他地區。來自馬佐夫舍和蘇瓦烏基地區的人們遷入鄰近的馬祖里。從波蘭前東部領土(今天主要屬烏克蘭、白俄羅斯和立陶宛)驅逐出來的波蘭人大量定居在收復的領土(但其中也有許多人定居在波蘭中部)。
Remove ads
波蘭化
波蘭人民共和國必須將其人口安置在收復的領土內,以鞏固對這些領土的控制[12]。隨著波蘭前東部領土被蘇聯吞併,波蘭實際上向西遷移,其面積減少了近 20%(從 389,000 平方公里減少到 312,000 平方公里)[48]。數百萬非波蘭人(主要是來自收復的領土的德國人,以及東部的一些烏克蘭人)被驅逐出新波蘭,而大量來自波蘭前東部領土的波蘭人則被驅逐至新波蘭。這些被驅逐者被稱為「遣返者」[12]。這促成了歐洲歷史上最大規模的人口交換[12]。
收復皮亞斯特王朝領土的西部和北部新領土的景象被用來將抵達那裡的波蘭定居者和「遣返者」凝聚成一個忠於新政權的團結一致的社群[49],同時也為驅逐德國居民提供理由[12]。獲豁免、毋須被驅逐至德國的“原住民”包括近三百萬居住在馬祖里(馬祖里人)、波美拉尼亞(卡舒比人)和上西里西亞(西里西亞人)的波蘭/斯拉夫人。波蘭政府旨在盡可能保留該批居民,因為他們在前德國領土上的存在被用來表明該些地區固有的“波蘭特性”,並為其作為“收復”領土併入波蘭國家提供理由[50]。波蘭政府設立了“核實”和“民族復興”程序,以揭示“潛在的波蘭特性”,並確定誰可以重新獲得波蘭公民身份。實際上被驅逐的“原住民”很少[50]。「原住民」不僅不喜歡這種主觀且往往武斷的核實過程,而且即使在完成核實後也面臨歧視[51],例如他們的名字被波蘭化[52]。
波蘭政府為宣傳皮雅斯特概念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天主教會也積極支持這一觀點[53]。歷史、政經研究是這種歷史觀發展的重要因素。 1945 年,西方研究所(波蘭語:Instytut Zachodni)成立,旨在協調歷史、政經研究活動。研究所所長齊格蒙特·沃伊切霍夫斯基(Zygmunt Wojciechowski)將自己的使命描述為努力展現該地區的波蘭歷史,並在歷史背景下展現這些國家的當前波蘭現實[54]。歷史學家、考古學家、語言學家、藝術史學家和民族學家進行跨學科努力,使新邊界正當化[55]。他們的發現在專書、期刊、教科書、旅遊指南、廣播和展覽中廣為傳播[56] 。波蘭官方繪製的地圖顯示,第一批已知的皮雅斯特王子統治下的波蘭邊界與二戰後的波蘭新邊界相符[12]。據諾曼·戴維斯(Norman Davies)稱,二戰後年輕一代接受的教育告知他們,波蘭人民共和國的邊界與波蘭民族幾個世紀以來賴以發展的邊界相同。此外,他們還被教導,波蘭「祖國」始終位於同一位置,即使被外國人長期「佔領」或政治邊界發生變化[22]。由於收復的領土曾被德國和普魯士統治了多個世紀,因此二戰後波蘭將這段歷史中的許多事件視為「外國」歷史而非「本土」歷史[57]。因此,波蘭學者專注於研究這些領土的波蘭方面:該地區中世紀的皮亞斯特王朝歷史,與波蘭的文化、政治和經濟聯繫,普魯士波蘭語人口的歷史,以及自中世紀以來作為歷史常態的“東進”[55]。
-
1945 年 3 月波蘭政府計畫於收復的領土成立的區份(I - IV)
-
1946 年 6 月的波蘭行政區域圖,其中收復的領土已併入波蘭各省
-
波蘭現時的行政區域圖, 其中收復的領土被標為深綠色
Remove ads
波蘭人民共和國的共產黨當局和一些波蘭公民希望徹底消除德國統治的痕跡[58]。收復的領土在移交給波蘭時仍居住著大量德國人口。波蘭政府設立了“收復領土部”,由時任波蘭工人黨總書記瓦迪斯瓦夫·哥穆爾卡領導[59]。一個「遣返局」負責監督和組織驅逐和重新安置工作。根據1946年2月14日的全國人口普查,波蘭人口中仍有2,288,300名德國人,其中2,036,439人(近89%)居住在收復領土。此時,德國人仍佔這些地區居民的42%以上,因為根據1946年的人口普查,這些地區的總人口為4,822,075人[60]。然而,到1950年,波蘭只剩下20萬德國人,到1957年,這一數字下降到6.5萬[61]。在主要的驅逐工作完成後,德國人仍不斷外流。 1956年至1985年間,40.7萬名西里西亞人和約10萬名瓦爾米亞-馬祖里人宣布加入德國國籍並前往德國。 1990年代初,波蘭共產黨政權垮台後,有30萬至35萬人宣布自己是德國人[38]。
戰後最初幾年裡,剩餘德國人的逃亡和驅逐預示著一場更廣泛的運動,旨在消除前德國統治的痕跡[62]。
超過 3 萬個德國地名被波蘭語[63]或波蘭化的中世紀斯拉夫語地名所取代[64][65]。在德國人建立定居點之前使用過的斯拉夫語和波蘭語名稱恢復使用;如果沒有,則翻譯德語名稱或發明新名稱[66]。1946 年 1 月,地名認定委員會成立,負責指定新的官方地名[67]。德語被禁止出現在公立學校、政府媒體和教會禮拜[63][65]。許多德國紀念碑、墓園、建築物或整個建築群被拆毀[68]。藝術品被轉移到該國其他地方[69]。德語銘文被抹去,包括宗教物品、教堂和墓地中的銘文[62]。
歷史學家約翰·庫爾奇茨基(John Kulczycki)認為,共產黨當局發現,在收復領土上打造一個種族同質的波蘭國家相當複雜,因為很難區分德語使用者中哪些人是「真正的」波蘭人,哪些人不是。政府使用的標準不僅與波蘭族裔有明確的聯繫,也與個人行為有關。地方核查委員會在確定誰是或不是波蘭人以及誰應該保留波蘭國籍方面擁有很大的自由。他們的決定是基於民族主義的假設,即個人的民族認同是一種與生俱來的、不易改變的終生「歸屬」特質。然而,那些透過政治言論或行動「背叛」波蘭血統的人會被排除在波蘭民族之外。其他所有人都被貼上「波蘭人」的標籤,必須留在他們的「祖國」——即使他們想移民到德國。[70]
Remove ads
在驅逐德國人的同時,來自波蘭各地的人們迅速遷入,取代了原先的德國人口,首批定居者於 1945 年 3 月抵達[71]。在紅軍仍在推進時,這些定居者接管了戰前邊境附近的農場和村莊。除了定居者之外,其他波蘭人還進行了劫掠行動,很快就影響了所有收復的領土[71]。1945 年 3 月 30 日,格但斯克省成立,成為收復的領土上第一個波蘭行政單位[72]。在德國人被拘禁和驅逐的同時,1945 年至 1950 年間,近 500 萬移民[73][74]被吸引或被迫在該地區定居。另有 1,104,000 人宣布加入波蘭國籍並被允許留下來(其中 851,000 人在上西里西亞),使波蘭人的數量在 1950 年達到 5,894,600 人[38]。根據定居者的背景,可分為以下幾類:
- 來自波蘭中部的定居者自願遷入(佔大多數)[73]
- 被釋放出納粹德國強迫勞動的波蘭人(多達兩百萬)[73][75]
- 所謂的「遣返者」:從新的波蘭-蘇聯邊界以東地區驅逐的波蘭人被優先安置在新的西部領土,他們佔當地人口的 26%(多達 200 萬)[73][75]
- 1947年維斯瓦河行動期間,波蘭政府採取軍事行動,迫使大量烏克蘭人從波蘭東南部遷出,目的是將那些尚未被驅逐到蘇聯的烏克蘭人驅散到波蘭西部新佔領的領土上,從而將其同化。居住在比亞韋斯托克週邊地區的白俄羅斯人也因同樣的原因被迫遷往前德國控制區。波蘭當局試圖將非波蘭族裔成員分散到全國各地,以此消解烏克蘭人、白俄羅斯人和蘭科人等群體獨特的族群認同[76],並切斷形成強大族群所必需的親近感和溝通。
- 數以萬計的猶太大屠殺倖存者,其中大多數是從東方「遣返」的猶太人,主要定居在下西里西亞,建立了猶太合作社和機構——最大的社區分別位於弗羅茨瓦夫、什切青和瓦烏布日赫[77]。然而,大多數猶太人於1968年波蘭政治危機發生後離開了波蘭[78]。
- 希臘人與馬其頓人,來自希臘內戰的難民(約 10,000 人)[5]

波蘭和蘇聯的報紙和官員鼓勵波蘭人遷往西部-「機會之地」[73]。這些新領土被描述為逃亡的德國人遺棄的豪華別墅,等待著勇敢的人們;設施齊全的房屋和商店任人宰割。事實上,這些地區飽受戰爭摧殘,基礎建設基本上被摧毀,犯罪率高企,幫派搶劫猖獗。社會秩序的建立需要數年時間。
1970年,收復的領土上的波蘭人口首次趕上戰前水準(1970年為8,711,900人,1939年為8,855,000人)。同年,其他波蘭地區的人口也達到了戰前水準(1970年為23,930,100人,1939年為23,483,000人)[38]。
如今,這些地區的人口以波蘭人為主,不過在奧爾什丁、馬祖里和上西里西亞等少數地方,尤其是奧波萊省(奧波萊、斯切爾采奧波萊斯基、普魯德尼克、肯傑任科茲萊和克拉普科維采地區),仍有少數德國人生活[79]。
Remove ads
收復領土與波蘭共產政權的崛起
波蘭共產政府並未獲得民主合法性,而是試圖透過反德宣傳來為自己正名[59]。德國的「復仇主義」被渲染成德國永久的威脅,共產黨則是波蘭繼續擁有「收復領土」的唯一保證者和捍衛者。哥穆爾卡斷言:
西部領地是政府獲得民眾支持的原因之一。這能中和各種因素,使民眾團結起來。向西擴張和農業改革將使國家與國家緊密聯繫在一起。任何撤退都會削弱我們在國內的地位。[63][80]
該政權對「無主財產」的重新分配贏得了廣泛民眾的同情[63]。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蘇聯吞併了位於寇松線以東的波蘭領土,並鼓勵或強迫波蘭前東部領土的少數民族(包括波蘭人)向西遷移。在這場運動中,蘇聯人在公共場所張貼海報,內容如下[81]:
西部領土。黃金國。在浴血奮戰中,波蘭士兵解放了古老的波蘭領土。波蘭領土由波蘭所有。 5000輛卡車隨時可用,將定居者運送到西部。
領土的法律地位

冷戰期間,第一世界的官方立場是,波茨坦會議的結論文件不是國際條約,而只是一份備忘錄。它制定了德國東部邊界,即奧得河 - 尼斯河線,但備忘錄的最後一條指出,德國的最終形態及其領土受德國與二戰同盟國之間單獨和平條約的約束。 1945 年至 1990 年期間,波蘭與東德和西德簽署了兩項關於德波邊界的條約。 1950 年,東德和波蘭人民共和國簽署了《茲戈熱萊茨條約》,承認奧得河 - 尼斯河線,共產黨正式將其指定為「和平友好邊界」[82]。1970年12月7日,西德與波蘭簽署了關於波蘭西部邊界的《華沙條約》,雙方承諾致力於非暴力並接受事實上的邊界-奧得河—尼斯河線。然而,西德政府直到1990年才簽署最終條約,即《最終解決德國問題條約》。
在《最終解決德國問題條約》簽訂之前,西德政府一直將奧得河-尼斯河以東的德國領土視為「暫時處於波蘭或蘇聯管轄之下」的地區。為了促使國際社會廣泛接受1990年的兩德統一,德國政界承認了“既定事實”,並接受了該條約中的條款,即德國放棄對奧得河—尼斯河線以東領土的所有主權要求。這使得條約談判得以迅速進行,民主的西德和社會主義的東德得以迅速統一[83]。
根據該條約賦予德國的義務,同年,即1990年,德國與波蘭簽署了單獨的條約,即《德波邊界條約》,確認了兩國現有的邊界[84]。
德國和波蘭邊界條約的簽署和批准在國際法上正式承認了現有邊界,並終止了所有的德國對波蘭的領土主張。
Remove ads
参考文献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