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文化結合症候群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文化結合症候群(英語:Culture-bound syndrome)或稱文化專有綜合症(culture-specific syndrome)、種族精神病(folk-illness)[1]、倚文化症候群 [2]、文化囿限症候群[3]、文化束縛精神症候群、文化有关特殊精神症候群[4]、文化依存症候群[5]、文化症候群[6]、文化依賴症候群[7]是指只能在特定社會或文化下,才能認可作一種疾病的精神和軀體症狀集合,屬於特殊文化專有的病理行為綜合症[6][1],其不會在其他文化中承認為一種疾病,且一般不會發現患者有任何器質性病變。DSM-5把此一概念歸類為「文化對苦痛的理解」,並指它是「文化集體對痛苦、行為問題、令人擔憂的情緒及想法」之「溝通、經歷和理解」[8]。大部分的文化結合症候群已被收錄在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四版(DSM-IV)及國際疾病傷害及死因分類標準第十版(ICD-10)的第五章附件二。[9]
出現文化結合症候群的原因可能是因為文化行为模式或行為的流行傳染(像流行病一樣),类近於娛樂性藥物的傳播,取決於社會及人與人之間的互動。在致病的原因的層面上,這也是人們難以在其他環境因素中區分病因的結果[10]。
Remove ads
鑑定
(1)它們不容易在制定的和國際上使用的精神病標準上分類
(2)它們首先在特定人口緊密或完全關聯的文化區域被描述並使用
中國精神疾病分類方案與診斷標準則把其主要特點定義為:[11]
(1)被特定文化或亞文化範疇所理解接受
(2)病因代表著和象徵著這一文化的核心含義及行為模式
(3)診斷依賴於特定的文化知識和概念
(4)治療的成功與否也取決於本文化的參與者。
醫學觀點
文化結合症候群這个術語是指特定地點-模式的異常行為和令人不安的經驗經歷,可能會或可能不會符合DSM-IV的診斷範疇,許多文化結合症候群在當地本土被認為是「病」,或至少是痛苦的,大部分都富有当地命名的名稱,儘管在世界各地找到的文化結合症候群符合主要的DSM-IV分類,但當然具體的症狀和社會的反應是往往受當地文化因素影響,相比之下,文化結合症候群一般僅限於特定的社會和文化領域,以及被本地化、民俗化,诊断模型框架有一致的含義、模式、重複性,以及令人不安的經驗和觀察
「文化束縛症候群」的命名是具爭義性的[13],原因是人類學家主要強調綜合症的相對性和文化維度的傾向;而醫療人員卻強調其普遍性和神經心理層面。[14][15]Guarnaccia&Rogler (1999)傾向於按照自己的條件研究文化結合症候群,並相信綜合徵有足夠的文化完整性被視為獨立對象研究[16]
一些研究表明,文化結合症候群能代表某些弱勢群體之間的一個特定的文化(文化語境)內一種可接受的方式來表達經歷慘痛後的窘迫。[17]對於患者和他的家屬,不同地方的醫藥文化對類似的表現的反應可能會導致很大差别的結果,甚至是不良後果。[18]
Remove ads
DSM列表
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四版把以下疾病定為文化結合症候群[19]:
Remove ads
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五版把以下疾病定為文化結合症候群:[20]
ICD-10列表
國際疾病傷害及死因分類標準第十版把以下疾病定為文化專有綜合症[9]:
Remove ads
其他例子
參見
参考资料及注釋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