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鋸粉蝶
粉蝶科锯粉蝶属蝴蝶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鋸粉蝶(學名:Prioneris thestylis,英文俗名:Spotted Sawtooth)在台灣又名斑粉蝶或黃斑粉蝶,是粉蝶科的一種蝴蝶,是鋸粉蝶屬的一種,也是其模式種[1]。廣泛分佈於東洋界,包括中國華南、台灣、印度次大陸至馬來半島區域,模式產地為印度北部[2]。一年多代。成蝶出現在茂密的林區、森林邊緣、溪流沿岸和高地活動。飛翔快速而有力,喜歡吸食花蜜,雄蝶有登峰和聚集吸水的習性[3]。
中大型粉蝶。翅背面白色部分具黑脈,前翅頂區至外緣黑色加粗。腹面前翅黑色部分具深藍色光澤,頂區具黃斑;後翅藍黑色,讓嵌若干鮮黃色斑。雌蝶斑紋似雄蝶但黑色更發達。[3]
幼蟲的寄主為白花菜科(Capparaceae,又稱山柑科)中的魚木屬(Crateva)及山柑屬(Capparis,又稱槌果藤屬)植物,包括:廣州槌果藤(Capparis cantoniensis)、鈍葉魚木(Crateva trifoliata)、野香櫞花(Capparis bodinieri)和黑葉山柑(Capparis sabiaefolia,又稱毛瓣蝴蝶木)等,取食部位為葉片。[3][4][5]
Remove ads
形態
軀體背面黑褐色,腹部腹面白色。雄蝶翅背面底色白色,翅脈上覆黑褐色鱗片而呈黑色。前翅前緣及外緣有黑邊,亞外緣有一黑褐色弧形條紋。後翅外緣亦有黑邊。前翅腹面斑紋色彩類似背面,然黑褐色紋較發達而色彩較淺。後翅底色淺黃色,翅脈上覆黑褐色鱗。外緣鑲黑邊,亞外緣有一黑褐色弧形條紋,中室後方有一片明顯的黑褐斑。前翅前緣具有鋸齒狀構造。有個體變異與季節變異。雨季(高溫期)個體較大型,翅面黑褐色斑紋較發達,而且雌蝶背面底色往往帶黃色。[4]
兩性異形,雌雄斑紋相異。雌蝶翅背面底色為白色或黃白色,雌蝶的翅面黑褐色斑紋較雄蝶發達,後翅背面亞外緣有黑褐色弧形條紋,中室後方有黑褐色斑紋雄蝶則缺乏此等斑紋。另外,雌蝶前翅前緣缺乏雄蝶具有的鋸齒狀構造。[4]
幼蟲軀體表面有水藍色棘突,有毛。蟲蛹腹部背面前端兩側有褐色斑紋,頭部前方的突起構造長而彎曲。[6]
習性
雄蝶有群聚吸水行爲。雌蝶會訪花,也常在樹林裡飛行找尋寄主植物產卵,但雌蝶多半只在寄主植物附近飛行而無產卵動作,雌蝶在產卵前會在寄主植物附近飛舞打轉,產卵動作十分迅速。雌蝶每次僅產一顆卵,葉長約2至4公分的嫩葉較受雌蝶喜愛,太小的新芽及太大的嫩葉都不易發現。[6]
卵剛產下時呈乳白色,發育後轉爲橙黃色其外觀像異色尖粉蝶但體型較大,卵會與葉片呈45度夾角。3齡以下的小幼蟲喜歡停棲在嫩葉的上表面,大幼蟲會在成熟葉的葉面製作絲座,又稱作蟲座,除了進食以外的時間都會停棲妻在絲座上。受驚會吐出綠色液體。成熟幼蟲最後會爬到遠處其他植物上化蛹。[5][6]
|
亞種
參考
文獻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