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新会区行政区划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新会位于中国广东省中部,於晉元熙二年初置郡,開皇十年設縣,1992年10月8日撤縣設市(縣級),2002年9月1日撤市設區,現為江門市的一部分,行政區劃經歷多次演變。現時十一個分镇的安排,均源於1955年各区区公所的成立。

现行行政区划

現時新会区下轄1個街道、10個,共11個鄉級行政區

  • 街道:会城
  • 鎮:大澤、司前、羅坑、雙水、崖門、沙堆、古井、三江、睦洲、大鰲
更多信息 镇街, 面积 (平方公里) ...
Remove ads

行政区划歷史

三国两晋时期

三國黃武元年,孫權在今司前鎮河村附近為治所置平夷縣,以討平夷族為名,意為對當地以土著居民為主的人口實行鎮撫,這是新會設立行政區劃的開始。西晉孫吳統一中國後,於太康元年,改平夷縣為新夷縣。东晉末年,析番禺縣地在新夷縣東面增置盆允縣,屬南海郡。又在新夷縣西面增置封平縣,屬新寧郡。

南北朝时期

東晉元熙二年,晉恭帝分南海、新寧兩郡之地置新會郡,领有盆允、封平、新夷三县,以盆允为郡治;刘宋元嘉九年,增设新熙、永昌、始成、招集、宋安五县,并以宋安县为郡治。[3]元嘉十二年,又在盆允、新夷县界增置封乐县。元嘉二十七年,在封平附近增置义宁、始康、初宾三县。其时新会郡境,北枕皂幕,南达南海,西起允泊,东至澳门,面積約8419平方公里,地域甚为辽阔。

更多信息 县, 今大致位置 ...
Remove ads

隋唐时期

開皇十年,隋文帝廢新会郡,将盆允、永昌、新建、熙潭、化召、怀集六县合并为新会县。以原新会郡治盆允为新会县治,是为新会立县之始。又将新夷并入义宁;始康并入封平,置封州,翌年改称允州,十三年又改为岡州,州治在今开平古州墟。[5]大業元年废冈州,将封乐并入新会;封平并入义宁。至此,南朝宋时新会郡十二个辖县省为两县,改属广州南海郡。

武德四年平萧铣置岡州,治盆允城。貞觀十三年废冈州又复置,移治今新会城;开元廿三年再废冈州,以冈州治作为新会县治,新会县治由盆允城迁至今新会城自此始。乾元元年复置冈州;貞元廿一年再废岡州不复置,新會縣改屬廣州。

宋元时期

北宋统一南汉后,于开宝五年将义宁县併入新会县。设乡里制,县下设乡,乡下设里。当时新会县共有禮義、宣化、源清、歸德、華萼、懷仁、新化、遵名、石碑、得行、文章、潮陽、潮居、瀧水、中樂、古勞、平康、矬峒、海晏、古博、登名二十一个里,二十一里的範圍覆蓋了今五邑大部分地区,即西至今阳江珠環、東至今中山坦洲。六年复置义宁县,移治东溪;太平興國二年改名为信安县;熙寧五年省入新兴县;元祐元年复置;紹聖元年废入新兴县,后复置。南宋绍兴二年省入新兴、新会两县。二十二年,割东南部沿海的乾务、東部古镇改属香山县。

更多信息 乡, 坊里 ...
Remove ads

明清時期

景泰三年(1452年),析華萼都白藤堡改属顺德县,直至1958年才划回新会。成化十四年(1478年),析得行都松柏山、见在、上恭与阳江县水东、仕峒两都及新兴县长居、静德两都组建恩平县。弘治十二年(1499年)二月,割得行都南部、文章都西部、平康都南部、矬洞都、海晏都组建新宁县。至萬曆年間,新會縣區劃如下。

更多信息 鄉, 坊都 ...

明永曆三年{1649年},割登名、古博、平康、得行都西部与恩平县长居都、静德都及新兴县双桥都组建开平县。

更多信息 巡檢司, 鄉 ...

雍正十年{1732年},割遵名都北部、新化都北部及古劳都与开平县双桥都组建鹤山县。自此,新会县仅剩下禮義、宣化、源清、歸德、華萼、懷仁、新化、遵名、石碑、得行、文章、潮陽、潮居、瀧水、中樂十五个都一百零四图。

更多信息 巡檢司, 鄉 ...
更多信息 巡檢司, 鄉 ...
更多信息 巡檢司, 坊都 ...

光緒卅四年《城鎮鄉自治章程》頒佈後,廣東省咨議局因辦理選舉。全縣劃分十個選舉區。

更多信息 區, 鄉 ...

[6]

Remove ads

中華民國時期

民國初年,沿襲清末建制,1929年,国民政府公布《县政区组织法》,规定按区域大小、事务繁简、户口及财赋多少分县为三等,县各划分为区、乡、镇。乡(村庄地方)、镇(市街地方)各以100户至1000户,区以10—50乡镇组成之。当时新会是属一等县,划为10区。1931年8月《县政区组织法》修正,1933年,新会共划分为十六个自治区。1937年3月15日,各區公所撤銷,縮編成會城鎮、江門鎮及四個聯鄉區,第一聯鄉區辦事處駐河村,轄原一區、十區、十五區,共66鄉;第二聯鄉區辦事處駐潮連,轄原二區、三區、四區、五區、十二區,共49鄉;第三聯鄉區辦事處駐古井,轄原八區、九區、十三區、十六區,共60鄉;第四聯鄉區辦事處設瀧水,轄原六區、七區、十四區,共77鄉。 1938年10月編辦保甲完成,全縣共有250個鄉鎮2159保21274甲。1939年3月廣東省民政廳為增進戰時行政效率,重新劃分行政區,將原第一、八、十、十三區為第一區;原第二、四、十六區為第二區;原第九、十四區為第三區;原第六、七區為第四區;原第三、五區爲第五區;原第十、十五區為第六區。原定4月1日舉行成立儀式,但因新會淪陷並未舉行。抗戰期間,國府新會縣府遷至天亭墟辦公。而汪府則在江門鎮蓮平路設置新會縣政府,區劃上仍沿用原有的十六個區。


更多信息 区, 乡、镇 ...

1946年2月27日,新会改为八个区,共2個鎮,68鄉,1355保,14684甲;第一區有150保,1802甲;第二區有167保,1962甲;第三區有176保,1839甲;第四區有99保,988甲;第五區有190保,1819甲;第六區有157保,1535甲;第七區有196保,2257甲,第八區有220保,2285甲。


更多信息 区, 乡、镇 ...
Remove ads

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

土地改革時期

1949年10月新會易手後,將第一區的都會、靈鎮、裡泗沖、城南、梅江、六鄉、仁義、永安等鄉村劃入會 城鎮。1950年5月1日,將第二區的江門鎮和紫萊、白沙、水南及石涌四鄉合併設立佛山專區江門鎮。同年 ,會城鎮設立東門、狗髀塘、東九里、菱東、南寧、華美、濠橋、花橋亭、滻灣、賢南、百歲、政南、仁 新、深沖、紫南等十五個街道辦事處;將都會、靈鎮、城南、梅江、仁義、永安等鄉村劃回第一區。 1951年1月12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批准江門建市,4月1日,江門市人民政府成立。3月,將會城鎮15個 街辦合併為六個,合併後更名為第一[282]、第二[283]、第三 [284]、第四[285]、第五[286]、第六[287]。6月1日,新會縣土改開始,為了便於管理,全縣進行了劃分小鄉,10月16日,將第四區百頃鄉與第八區龍泉、睦洲、大沙及五權四鄉劃出設立新會縣第九區人民政府。

更多信息 区(镇), 乡(镇)数 ...
Thumb

1952年,為方便土改工作,將第七區部分鄉析出設立第十一區,6月10日成立;將第一區部分鄉析出設立 第十區,7月1日成立;將第三區部分鄉 析出設立第十二區,將第五區、第六區部分鄉析出設立第十三區 ,10月1日成立;同時對個別鄉進行調整,會城鎮六個街辦合併成五個並更名為中心[288]、滻灣[289]、南寧[290]、菱東[291]、河南[292];第二區南麥金、麻園劃屬第四區;第二區上仙賢劃屬第十區;第三區篁新鄉的新昌劃入新楊鄉; 第四區幸福鄉劃屬第九區;12月,第二區滘頭鄉併入江門市。至此,全縣分為13個區,1個鎮,147個鄉。

更多信息 区(镇), 乡(镇)数 ...

1953年7月-1954年4月,三江、礼乐、司前、外海、荷塘、双水、棠下、睦洲等乡级镇先后成立。1953年4月,五区将崑崙乡分为崑崙、田边;5 月,十二区将楼山乡析出設立瑶芦乡;7月,将石步乡划分为石步、和平;二区將原属各乡的三洲分出成立礼东乡;12月,七区將四联乡划分为 四联、岭头;将桥美乡分为桥美、东鱼,将龙山乡分拆为龙山、豪山等六个乡;1954年4月,六区将石咀乡分为石咀、沙岡;10月,三区将新扬 乡分为新扬、周郡。

1955年4月,第三區橫江鄉的江心島新成沙劃入順德縣南浦鄉。9月,将各区政府改为区公所,以区公所驻地改为区名。第一区至十三区分别改名为:三江区、礼乐区、棠下区、外海区、司前区、罗坑区、双水区、古井区、睦洲区、环城区、崖西区、杜阮区、大泽区。12月,会城镇把城东、城西、泗丫三个乡移交环城区公所管轄。1956年1月 ,将杜阮区新民乡耙涌华龙里、石山沂水里、凤溪里及石子潭四条村划入江门市紫莱乡;10月,鹤山县南靖鄉迳口村划回新会县棠下区桐井鄉管辖。11月,擬將司前區田邊鄉天河里、天和里劃入開平縣,但因村民反對,就此作罷。12月,崖西区崖南鄉的赵家围和石屋围划入台山县。

Remove ads

合作化時期

1956至1957年,全縣撤區併鄉,撤銷原有13個區建制,將156個鄉和9個鄉級鎮合併為70個鄉和3個鄉級鎮和区级会城镇。1958年4月,再合併为36个大乡及会城镇。[315]



Thumb

Thumb
Thumb
1958年鄉名 1957年鄉鎮名 合併前原小鄉名
三江 三江 三江鎮、新江、聯和、聯合
八堡 良德沖、官田、洋美
禮南 深壘、九子沙
禮樂 禮樂 禮樂鎮、英南、英北、雄鄉
禮西 下仙賢、武東、武西
禮東 禮東
禮中 威東、威西
棠下 棠下 棠下鎮、石頭、中心、西北
桐井 羅江、桐井、三堡
周郡 周郡 周郡、大仁、新楊
天河 天河 天鄉、河鄉
虎江 虎嶺、橫江
外海 外海鎮 外海鎮
外海 同聯[316]、直沖[317]、東南、中路、南麥金的麥園
麻園 麻園、南麥金的南山、金溪
潮連 潮連 潮東、潮陽
荷塘 荷塘 荷塘鎮、三良、篁灣、塔岡
司前 司前 司前鎮、司前、三益、新建的龍灣里
白廟 白廟、新建(除龍灣里)
河村 河村 小坪、雅山、天等、和平的太平里
石名 石名、和平(除太平里)
崑石 崑崙 崑崙、田邊、石步的粘沖里
石步 石喬、石步(除粘沖里)
羅坑 羅坑 羅坑、嶺岡、陳沖
天湖 天湖
小岡 小岡 小岡、天式
梅岡 梅岡、五堡
石咀 石咀 石咀、沙岡
雲峯 牛灣、六堡
雙水 雙水鎮 雙水鎮
雙水 雙水、三山、四聯、嶺頭
天亭 三聯 三聯、蓢頭、田心
天亭 上淩、東淩、天亭
沙岡 沙岡 塔嶺、豪山、龍山(除龍頭)
富美 富美、龍山的龍頭
古井 古井鎮 古井鎮
古井 古泗、文樓、洲朗
霞沙 霞路、長竹
崖東 崖東 長聯(除崖門)、慈管
沙梅 沙堆 沙東、沙西
梅閣 梅閣、長聯的崖門
梅北 梅北、那大的大環、獨聯的大灣
那嶺 嶺東 嶺東、嶺北
那獨 那大(除大環)、獨聯(除大灣)
睦洲 睦洲 睦洲鎮、睦洲
新沙 新沙
黃布 黃布 黃布、石南(除大嶼)
橫粉 上蓮 上橫、蓮腰
橫粉 橫粉
大沙 大沙 西安、中聯、蓮溪
竹銀 竹銀
百大 百大 百頃、大鰲、石南的大嶼
龍泉 龍泉 龍泉、三沙
環城 城東 城東、仙賢、源清
城南 城南、泗丫、城郊、梅江
城西 城西、仁義、河北、南坦
三和 三和 天馬、天祿、天和
五環 五環
崖西 崖西 三村、禮義
崖南 崖南
洞南 橫水 橫水、雙京、南田的田寮
洞南 洞南、南田(除田寮)
沙路 沙路、坑背
杜阮 杜阮 杜阮、龍榜
井根 井根、龍溪
樓山 樓山、瑤蘆、新民
丹灶 丹灶、篁莊
大澤 大澤 大澤、小澤
五和 五和
沙沖 北田 北洋、田金
大同 張村、沙沖、沿江
七堡 七堡 七堡、潭沖、沖那
Remove ads

人民公社時期

1958年9月22日,顺德县均安区白藤乡、馬滘乡劃回新會縣外海区管辖。[318]10月1日起實行「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體制,全縣將36個鄉合併為13個公社。公社以下設管理區,規模與原來的小鄉相近,全縣共設146個管理區。

更多信息 公社, 管理區數 ...

1959年10月21日,杜阮公社的新民、丹灶、篁莊以及棠下公社的篁边划入江门市,11月9日正式移交。此后杜阮成为新会唯一的内陆行政区。1960年實行“三包一獎”的生產責任制。1959年全縣有52個管理區,410個大隊。[321]

鎮、公社 管理區 大隊
會城鎮 城東、城西
三江公社 聯和 聯豐、四聯、五聯、六聯
聯合 聯合、洪慶、四洲
良德沖 良豐、三聯、新前、馬駟、單排、臨潮、步頭
新江 中山、新田、東頭、恆美
洋美 洋美、新村、謝禾
官田 虹光、沙崗、河南、皮子
九子沙、深呂
禮樂公社 雄鄉、英南、英北、威西、威東
武東、武西、仙賢、豐丁、禮東、青年
棠下公社 新揚 篁邊、石滘
橫江、虎嶺、天鄉、河山、五洞
石頭、羅江、周郡、三堡、良溪
中心、新昌、大仁、沙富、桐井
外海公社 外海 華隆、荔平、西安、聯合
馬滘 康溪、霞村
白藤 程門、南村、唐溪、閒步
三良 良村、雷步、禾崗
中路 七十畝西、七十畝東、前進、東寧、中東
塔崗 塔崗、石門、深沖、陳塘、山塘、圩六坊、龍田
潮連 富崗、塘邊、坦邊、芝山、蘆邊、豸崗
麻園 麻園一、麻園二、麻園三、麻園四
麻園五、中環、南山
同聯 清瀾、沙津橫、石鶴利、金溪、四大
東南 東南、東昇、常興、麥園
篁灣 高新、平廟、上直、蒼塘
隔歲、石龍圍、三丫、泰通里
司前公社 司前、三益、白廟、新建、小坪、雅山
天等、石名、和平、崑崙、田邊、石喬、石步
羅坑公社 天式 北水、南水、沖式、倉前、四橋
五堡 沖茶、四里、六里、潭村、貴岡、超群
嶺崗 大津、高大、上懷、下懷、水邊、山頂
堂美、裡屋、和寧、拱辰、太平、容村
羅坑 沖鄧、永和、橫美、大岐、新江、高龍、永光
天湖 天湖一、天湖二、天湖三、天湖四、天湖五
石咀 整文、南聯、上沙、中沙、下沙、羌勝
牛灣 水東、紅星、坑頭、東坑、六聯、蘆沖
梅崗、六堡
雙水公社 木江、龍脊、雙水、嶺頭、濟堂、泮河
伍村、梁家、羅灣、沙路、基背、橋美
蓢頭、上淩、東淩、南岸、塘河、龍頭
大堂、塔嶺、沙蓢、富美、雙沙
古井公社 梅閣 下沙、康寧、東昇、五大連、東南、新聯
沙東 居安、沙角、南邊、昇堂
沙西 龍華、仁興、東田、東成、馬躉
宅美、西寧、東昇、江美
梅北 沙灣、大灣
獨聯 南門、山嶺、長美、東和、
山元州、遠大、大豐、鵝溪、洋邊
嶺東 南朗、石苑、麻沖
嶺北 茅步、網山、背坑
長竹 長沙、竹灣、喬龍
文樓 文樓、新坑
古泗 古井、泗沖、上山頭、下山頭
長聯 長樂、奇北、官沖、漁業
四沖、梅灣、那伏、霞路
洲朗、玉洲、慈溪、管咀
睦洲公社 新沙 東一、西一、南安、東環、牛牯田
睦洲 二沖、東向、沖尾、江安里
占源里、成恩里、上寧、大沖
百頃 上百頃一、上百頃二、南沙、新滘、新地
大鰲 十圍、三十六頃、大嶼、頃一
頃二、果祿圍、十七頃、大鰲尾
蓮腰 羅灣、銀側山、腰股、東南灣
石南 石板沙、南鎮
黃布 黃布一、黃布二、黃布三
龍泉 東和、西和、東成、西成、萬勝
三沙 三角、二龍、三龍、獺山
西安 三多、富強、長寧、月成
青龍、龍峰、論義、鵝甲
中聯 上欄、下欄、石龍、三灣
竹銀 馬圍一、馬圍二、銀潭
布洲、和峰、竹銀
上橫 更舘、廣豐、同益、圍頭
橫山 橫山一、橫山二、橫山三
橫山四、橫山五、橫山六
環城公社 南坦 群勝、九龍、二寧、南庚
天馬 東華、平章、安懷、南勝、仁厚、新華
江咀、奇榜、都會、大滘、東甲、西甲
靈鎮、泗丫、城鄉、城南、梅江、長虹
聯豐、仁義、河北、天祿、茶坑、大洞
崖西公社 東日、甜水、聯安、潮陽、青龍、雙京
長崗、坑頭、田寮、南合、洞南、洞北、水背、坑口
杜阮公社 杜阮、杜比、上巷、松元、龍榜、松嶺
龍安、龍眠、井根、子綿、中和、龍溪
雙樓、亭園、瑤村、南蘆、北蘆、長喬
木朗、貫溪、丹灶、塘邊、新民、五社
大澤公社 五和、蓮塘、井崗、蟠龍、小澤、大澤
潮透、牛勒、北洋、田金、沿江、沙沖
張村、七堡、潭沖、沖那、總場


1961年經過整風整社運動,調整了社隊規模。5月22日,睦洲公社拆分为睦洲、大鳌、西安、上横四个公社;罗坑公社拆分为罗坑、小冈、牛湾三个公社;外海公社拆为外海公社及荷塘公社;古井公社拆分为古井公社和沙堆公社;大泽公社拆分为大泽公社和七堡公社;6月1日,会城鎮改為公社。至此,全县共有人民公社22个,生產大隊541個。

更多信息 公社, 生产大队数 ...

1964年5月15日,中山县横栏公社特沙大队劃入新会县大鳌公社。1965年7月19日,新会县西安公社及上横公社劃入新成立的斗门县,8月正式移交。划出后全县有20个公社、六個農場、古兜林場、橫江魚苗場,335个大队,3250个生产队。[323]

更多信息 公社, 生产大队数 ...
Thumb
Thumb
Thumb

1966年春,會城公社改回會城鎮,文革初又改回。1971年6月,會城公社再改回會城鎮;12月,崖西公社的崖南农场改为崖南公社。1975年11月,成立崖门渔业公社。 1977年9月24日,国务院批准将外海公社及荷塘公社的潮连岛併入江门市郊區公社,11月1日正式移交。至1982年,全县20个人民公社和会城镇,346個大隊、2865個小隊。

更多信息 镇社, 大隊数 ...

政社分開時期

Thumb

环城公社
江门
外海公社
小冈公社
牛湾公社
崖西公社
崖南公社
崖门公社
七堡公社

1983年8月,新會縣率先在大澤進行公社改區,實行政社分開,至10月完成改區。接著進行設置鄉政府、村民委員會,至1984年3月完成。完成後全縣有20個區、265個鄉、一個區級鎮、17個鄉級鎮、10個管理區、1543個村民委員會(居民小組)。

更多信息 區名, 鄉鎮數 ...

1986年11月24日,广东省政府同意撤銷区公所恢復鄉鎮體制。至1987年,全縣設21個鎮、360個管理區、102個居委會、2472個村委會。

縣級市時期

1992年3月2日,撤销环城镇并入会城镇;10月8日,国务院批准同意撤销新会县,设立省直辖县级新会市,于11月9日正式挂牌成立。12月3日,撤销崖门镇并入崖南镇。1994年3月12日,礼乐镇被并入江门市管辖。

Thumb

江门
禮樂镇
外海镇
小冈鎮
牛湾鎮
崖南鎮
七堡镇
潮連镇
更多信息 镇, 居民管理区个数 ...

1997年9月,经新會市政府批准,罗坑渔业管理区被并入罗坑墟镇管理区。至1998年10月27日,新會市有会城、大泽、七堡、司前、牛湾、罗坑、小冈、双水、崖西、崖南、沙堆、古井、三江、睦洲、大鳌、荷塘、棠下、杜阮共18个镇,下辖135个居民委员会、335个管理区和2443个村民委员会。1998年10月至2000年11月,全市陸續撤銷管理區改為村/居委會。至年底,全市共有会城、大泽、七堡、司前、牛湾、罗坑、小冈、双水、崖西、崖南、沙堆、古井、三江、睦洲、大鳌、荷塘、棠下、杜阮等18个镇,28个居民委员会,307个村民委员会,2553个村民小组。2001年12月31日,經廣東省政府批准,七堡镇被并入会城镇;小冈镇被并入双水镇;牛湾镇被并入罗坑镇;崖南镇与崖西镇合并重新设立崖门镇。调整后全市共有14个镇,28个居民委员会、307个村民委员会,2553个村民小组、180个居民小组。2002年4月12日,经市政府同意,将原七堡镇的15个村民委员會合并为七堡、潭冲、冲那3个村民委员会。

市轄區時期

2002年6月22日,經國務院批准,江門行政區劃調整,新會將棠下、杜阮、荷塘三鎮劃撥至蓬江區,同時撤市設立新會區,成為江門市轄區。 9月1日正式挂牌成立。至此,全區共有会城、大泽、司前、罗坑、双水、崖门、沙堆、古井、三江、睦洲、大鳌等11个镇,25个社区居民委员会、239个村民委员会,1899个村民小组、68个居民小组。

Thumb

江门
禮樂镇
棠下镇
外海镇
杜阮镇
荷塘镇
潮連街道

2005年4月25日,会城镇撤销,设立会城街道办事处

参考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