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新客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新客(或称为过番客)是一个东南亚华人相关的历史术语,指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由于在中国面临生存的问题,许多祖籍居住在华南等地的人为谋求更好的生活,选择过番到暹罗、菲律宾、婆罗乃、马来亚、石叻坡、东印度群岛等地,从事各种各样的工作。
Remove ads
历史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中国经历不断的战乱和饥荒,老百姓的生活穷困潦倒,许多人选择到海外谋生,当时离开的中国人主要包括闽南人、闽北人、福州人、兴化人、潮州人、广府人、客家人、海南人、广西人和三江人,以及为数不多的华北人,大多选择前往“南洋”或“西洋”,分别是指东南亚和北美等地,成为华人移民史的“下南洋”和“赴金山”移民潮;与此同时,当地政府需要大批工人填补劳动空缺,这些工作包括:种植工人、采矿工人、码头苦力、人力车夫、红头巾、小贩等,其中也有人选择创业成为早期商人。
新客相比较早抵达南洋的土生华人或海峡华人,保留更多中华文化的传统特色[1],对于宗乡亲缘的凝聚力,促使他们组成互助团体,并创办华校和中文报社,以便彼此能够互相照应;教育背景倾向于以中文为主的华校教育,尽管有些国家独立后,为了断绝海外华人与共产中国的联系,已经强制关闭华校,但他们仍然可以选择去台湾或中国大陆留学。
Remove ads
番客
中国南方地区的方言语系中,将这些祖辈居住在中国、侨居南洋的华人群体称为“番客”。[3]:143 “番”字通假作“藩”(边疆),在汉语词组中本指“从域外来到中国的事物”,唐代文献已可见使用“番客”一词指代外族商人[4];直到清代时期,人们才把到海外谋生的华侨称为“番客”。[5]
当时民间流行说唱方言“过番歌”,内容叙述祖辈过番谋生的艰辛历程,反映离乡背井的现实苦难与文化冲突,并有提供警惕的劝世话语,与侨批同为南洋华人的历史记忆。[6][7]
流行文化
1927年3月4日,新加坡维多利亚剧院(大钟楼)首映电影《新客》,是新加坡电影史上首部本土拍摄的剧情片,讲述一名从中国来到新加坡的新客,经历各种挫折和受到排挤,终于获得接纳并得到爱情的故事。[8]
1980年代,新加坡广播电视台播映电视剧《雾锁南洋》(1984年)和《红头巾》(1986年),讲述20世纪初中国过番客南来新加坡,努力奋斗并落地生根成为新加坡人;2020年,新加坡长信传媒与中国爱奇艺联手拍摄《南洋女儿情》,为“南洋三部曲”中的第二部曲,讲述唐山女子赴南洋打拼赚钱,逐渐累积出一番杰出的成就与财富。
另见
参考资料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