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新竹觀測所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新竹觀測所
Remove ads

新竹觀測所,為臺灣日治時期新竹市的氣象站,為因應1935年發生的新竹台中大地震,1937年建於新竹公園內地勢較高處,舊稱枕頭腳山[1]。戰後仍作為氣象觀測站,直至1991年遷往竹北,而原建築則移交新竹市政府。[2]

事实速览 新竹觀測所, 位置 ...

歷史

日治時期

1930年,新竹台中發生芮氏規模7.1級的地震,為台灣有史以來最嚴重的自然災害,造成多數建築到他與人員傷亡。台灣總督府為此在新竹市設立新竹觀測所,並安置專業的地震觀測設施。最初稱為新竹觀測所,隔年8月改稱新竹測候所。在戰前臺灣總督府下的12座中,新竹測候所與臺北、阿里山、高雄後所同屬A級測候所,其他則為則為B級測候所。其在二戰期間為曾一度以迷彩偽裝並以樹林作掩護。[2]

民國時期

戰後,新竹測候所由台灣行政長官公署氣象局接管,仍沿用原廳舍從事氣象觀測業務[1]。1948年,改為「台灣省氣象局新竹測候所」;1971年7月改制為「中央氣象局新竹測候所」;1977年7月改制為「中央氣象局新竹氣象測站」; 1989年8月改制為「交通部中央氣象局新竹氣象站」;1991年7月因附近電台電波干擾而遷至竹北的新竹縣政府附近[2]

年表

  • 1935年4月21日:新竹至臺中地區發生規模7.1的大地震,促使政府規劃設立地震測報系統。[3]
  • 1937年4月7日:昭和12年臺灣總督府(官)報/告示第777號,成立新竹觀測所。[4]
  • 1937年5月:在新竹市中央公園的山丘上興建辦公廳舍,命名為「台灣總督府測候所新竹觀測所」,同時自6月起辦理簡單的氣象觀測。[5]
  • 1938年1月13日:新竹觀測所廳舍完工,陸續安裝各種氣象觀測儀器及地震監測儀,和無線電通訊設備。[6]
  • 1938年8月1日:設置威赫式地震儀(Wiechert seismograph)大森式二倍強震儀(Omori  strong motion seismograph, V:2),正式開始地震觀[6]
  • 1938年8月4日:昭和13年臺灣總督府(官)報/告示第283號,新竹觀測所更名為新竹測候所。[7]
  • 1939年4月:設置大森式水平地動儀(Omori horizontal seismograph)中央氣象台式簡單地震儀(CMO portable seismograph)。[6]
  • 1945年3月:二次世界大戰末期,因盟軍空襲臺灣頻繁,加上缺乏資材,各觀測所包括新竹測候所暫停觀測。[6]
  • 1945年:臺灣光復後,新竹測候所改名為「臺灣省氣象局新竹測候所」。
  • 1946年3月:新竹測候所恢復觀測。[6]
  • 1955年1月:裝設樋口式一倍強震儀(Highchi strong motion seismograph, V:1)取代大森式二倍強震儀。[8]
  • 1989年8月1日:正名為「交通部中央氣象局新竹氣象站」。
  • 1991年7月1日:氣象站因原址電波干擾問題,遷至新竹縣竹北市光明五街現址。
  • 現況:建築已被列為歷史建築,具有文化保存意義。
Remove ads

參考資料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