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草嶺潭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草嶺潭,為現今臺灣雲林縣古坑鄉草嶺地區歷史上多次出現過的天然堰塞湖。最新一次為2025年7月丹娜絲颱風豪雨後第五次形成,但僅三天便消失。
地理條件
雲林縣草嶺地區位於極不穩定的地層,歷史上曾經多次因為重大山崩而攔截濁水溪支流清水溪,以及其支流竹篙水溪溪水形成堰塞湖,但先後均因天然壩體的潰決而消失[2]。
形成
1862年6月7日晚間9點至11點之間(同治元年五月十一日亥時),嘉南地區發生1862年台南地震,首次有文獻紀錄草嶺潭堰塞湖形成。1898年決堤。
1941年12月17日上午3時19分發生1941年中埔地震,草嶺潭第二次形成。
1942年3月14日開始溢流,但未潰決,1942年8月10日因連日豪雨,西南面崩落之岩屑將原有之天然壩堆高至170公尺,同年10月23日容量達1.2億立方公尺,成為聞名的草嶺潭[2]。
1951年5月18日決堤。
豪雨造成。
1999年9月21日凌晨時分的集集大地震,草嶺再度發生大規模山崩,造成29人罹難,同時將約1億2500萬立方公尺的土石堆積於清水溪谷中,形成長約5公里,高約50公尺的天然土壩,草嶺也再次因山崩土石阻塞清水溪河道而形成新草嶺潭[3]。新草嶺潭形成之後數日,臺灣省政府水利處航測蓄水量可達1至2億立方米,相當於石門水庫的蓄水量[4],一度成為臺灣最大的天然湖泊。而1999年11月測量結果顯示,當時新草嶺潭的水位高約為海拔540公尺,所形成的迴水向上游延伸約5公里,滿水位時最深水位58公尺(原湖底新測海拔約500公尺[5]),累積蓄水量約4600萬立方公尺[6]。
2001年新草嶺潭先後遭遇桃芝颱風及納莉颱風侵襲,使得上游地區大量山崩土石快速堆積於湖中,造成嚴重淤積,湖面快速縮小,之後仍繼續不斷的淤積,使湖面日益縮小。2004年7月2日至4日的七二水災,造成新草嶺潭被淤沙完全填滿,出水口的堤壩遭沖毀,新草嶺潭堰塞湖至此消失,結束近5年的壽命[7]。
Remove ads
2025年7月因丹娜絲颱風連日豪雨造成土石崩塌阻斷清水溪流,大約在同月7日時再次形成堰塞湖,同月9日水利署第四河川分署和古坑鄉公所人員上山勘查,認為屬立即危險等級,向附近鄉鎮發在潰決警示[8][9]。本次堰塞湖壩體高60公尺、長320公尺,壩體體積約215萬立方公尺,蓄水面積約62公頃,2025年7月9日蓄水量約2245萬立方公尺。[10][11]壩體於2025年7月9日晚間溢流後,堰塞湖水位下降23公尺,蓄水量降至420萬立方公尺,且已恢復通洪能力。[12]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