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方廣
部派佛教十二分教和九分教之一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方廣或方廣经(梵語:Vaipulya),又作方等或方等经(梵語:Vaitulya;巴利語:Vetulla),又作廣破、有明(巴利語:Vedalla),亦譯為廣大、廣博、廣解、廣平、无比等,音译作毗佛略、毘富羅、鞞佛略、斐佛略、斐肥儸、为头离、毗陀罗(毗、毘通用,略、畧通用)等,有時冠以“大”(mahā)稱爲“大方廣”(Mahā-vaipulya)、“大方等”(Mahā-vaitulya)[1];佛家語,指“言辭广博、眾生平等的甚深之法”,爲部派佛教十二分教和九分教之一,大乘佛教把菩薩藏相應教當作方廣,故用為大乘佛教之代称[2]。
词源词义
梵语和巴利语各有几个词源。
- vaipulya:梵語Vaipulya對應巴利語Vepulla[3],詞根系梵語vipula[4],廣大之义。漢譯多作“方廣”;“方”釋爲“理正”、“一佛乘無德不包”、“真解無偏”、“語正”;“廣”釋爲“文富”、“理包無限”、“義備”、“言多”。簡單而言,就是言其辭語玄妙、義理廣博。[2]
- vaidalya:巴利語Vedalla,梵語作Vaidalya,詞根vidal-,破之义,義爲言辭廣博,能破無智[5]。漢譯作“廣破”;以破無智而顯智慧而言,又譯爲「智解」、“有明”,如巴利經典Mahā-vedalla-sutta譯為《有明大经》,Culla-vedalla-sutta譯為《有明小经》。也可解釋為有針對性的提問,佛陀之開示廣博玄妙,破無明黑暗,在十二分教中常見類似問答體裁[6]。
- vaitulya:梵語Vaitulya對應巴利語Vetulla[7],來自詞綴vi-(離、无之义)与詞根tulā-(匹对、对比,或平衡之义),合起来译为“无比”,言其义理广博无能匹敌[1];又译作“方等”,其中的“方”即是方廣、方正,而“等”也可說是平等,指佛性平等,也可說是從“無比”而來,即眾生無高低之比較,一概本性平等[8]。
Remove ads
概论
方廣本是部派佛教十二分教或九分教之一,因以大乘理論爲主要內容,故在大乘佛教興起後,特用以指稱大乘佛教及其理論,稱方等部。
在大乘佛教經典中,有時冠以“大”(或譯“摩訶”;mahā)稱爲“大方廣”(Mahā-vaipulya)、“大方等”(Mahā-vaitulya),再突出其義理宏大,如《大方广佛华(花)严经》、《大方等如来藏经》、《大方等大集经》、《大方广地藏十轮经》[1]。
圓教(天台宗、華嚴宗)[註 1]認為,釋迦佛在對應眾生根機說不同程度的佛法,稱爲五时八教,五時說法的第三时即“方等時”,在阿含经(阿含時)之後,因佛說阿含經後见一切闻法者信心堅定,於是開始“大乘、小乘”一并宣说,又往往在说法中“贬小褒大”,“歎大褒圓”,促其进趨菩萨教法。此時的經典有《維摩詰經》、《思益經》、《楞伽經》、《首楞嚴三昧經》、《金光明經》、《勝鬘經》等[9]。
参见
注释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