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日本江戶時代年號列表

維基媒體列表條目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日本江戶時代年號列表
Remove ads

日本自第三十六代孝德天皇即位並建元大化起開始使用年号(日语:年号ねんごう Nengō元号げんごう Gengō)為其纪年方式,並在文武天皇於701年5月3日(大寶元年三月二十一日)再度恢復使用年號後,一直持續使用年號至今。日本的年號常取中國古籍中的辭句為典故,而改元的原因除天皇即位外,多數出於迷信及牽強附會。因天皇即位而進行的改元通常在天皇即位翌年進行,但有時候也會因為亂世而不在天皇即位翌年改元。日本自醍醐天皇起開始因「辛酉革命」的緣故在辛酉年進行改元(當時為901年,由昌泰四年改元延喜),並自村上天皇起開始因「甲子革令」的緣故在甲子年進行改元(當時為964年,改元康保)。日本自醍醐天皇起也會因災禍等不祥之事而改元(當時為923年,改元延長[1]

Thumb
後水尾天皇因即位而改的年號「元和」典出唐宪宗同名年號

平安时代中期(天德應和年間)起,改元之事均載於改元宸記中,而改元的程序也確立為先由大臣上奏年號勘文,然後天皇於選定會議中決定新年號。自江户时代起,幕府開始參與改元事務[2],而幕府所頒佈的《禁中並公家諸法度》第八條規定「改元,漢朝年號之內,以吉例可相定;但重而於習禮相熟者,可為本朝光規之作法事」[3]即為其始。此前,改元於朝廷通知幕府後,於公達日召集大名旗本宣佈改元時即生效。然而,在江戶時代,實際執行改元決策的權力轉移至幕府,而朝廷在通知幕府改元後,改元須先經幕府在江戶城向諸大名宣告,然後幕府自江戶遣使向町奉行通知,町奉行再於町觸日语町触上予以宣告後方得生效,而文武百官與庶民就算知道朝廷有意改元,在町觸發佈改元宣告前都不能逕自先行使用新年號[4]

以下列表僅收錄江戶時代啓用的日本年號。以下列表中,各年號的使用期與典故主要出自小學館出版的《日本大百科全書》,而每個年號的典故都分別附上维基文库的文本連結供參考。

Remove ads

列表

更多信息 年號, 使用期 (西曆年月日) ...
Remove ads

註釋

  1. 《日本大百科全書》與《日本年號大觀》均稱典出《尚書正義》[9][10],《尚書正義·君奭》對應引文稱引自《尚書·商書·說命》[11],《尚書·商書·說命下》亦有對應引文[12]
  2. 《日本大百科全書》作「佐」[9],《日本年號大觀》則一處作「佐」、一處作「佑」[10]
  3. 「御慎」指後光明天皇因「正保」於日语與「燒亡」發音相近而改元一事。[13]
  4. 後堀河天皇的年號「安貞」也以此句為典故。[15]
  5. 《日本年號大觀》作「商」[17],「殷」為商朝的別稱[18]
  6. 《日本年號大觀》作通假字「歷」。[17]
  7. 《日本大百科全書》將此句誤作同為《漢書》所出。[22]
  8. 《日本大百科全書》與《日本年號大觀》均於「黃帝造歷」四字後多出「歷與曆同作」五字。[22][17]
  9. 《日本大百科全書》作「渺」[28],《日本年號大觀》則缺「眇」字[29]
  10. 《日本大百科全書》與《日本年號大觀》均誤作另一史書《後漢書》。[41][42]
  11. 《日本年號大觀》誤作前一年號「寬延」的改元日期「七月十二日」。[52]
  12. 《日本大百科全書》與《日本年號大觀》均作「曆」。[53][52]
  13. 昭和天皇的年號「昭和」也以此句為典故。[56]
  14. 《日本大百科全書》誤置「壽安永寧」於「天祿宣明」前。[59]
  15. 《日本大百科全書》缺「之」字。[61]
  16. 《日本年號大觀》作「五日」。[63]
  17. 《日本年號大觀》作「于」。[68]
  18. 《日本大百科全書》與《日本年號大觀》均缺第二個「以」字。[70][68]
  19. 後奈良天皇的年號「天文」也以此句為典故。[73]
  20. 白河天皇的年號「永保」也以此句為典故。[76]
  21. 《日本大百科全書》作「弍」。[78]
  22. 《日本年號大觀》誤作「亨」。[80]
  23. 《日本大百科全書》與《日本年號大觀》均作「祐」。[81][80]
  24. 一條天皇的年號「永延」也以此句為典故。[86]
Remove ads

參考資料

參考書籍

參見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