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普羅民遮街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普羅民遮街(荷蘭語:De Stadt Proventie)位於現臺南市中西區忠義路至永福路之間的民權路二段,於荷治時期建造,又稱大井頭街,鄭氏、清領時期稱十字大街,日治時期改為本町通,戰後闢建並改稱為民權路二段。[1]
![]() | 此條目內容疑欠准确,有待查證。 (2023年5月14日) |
沿革
記載西元1625年1月14日關於澎湖及安平會議的宋克議事錄中,提及自荷蘭人從澎湖遷至安平以來,中國人大量湧入,使商館所在的沙洲地過於擁擠,此後移入的中國人及日本人恐怕將無地方居住,故荷蘭人決定跨台江內海到內陸興建房屋,使其發展成為一條市街。 經宋克評諮議會評估後決定命名為普羅民遮。[2][3][4]
荷蘭東印度公司於1648年後將普羅民遮市街重新規劃,普羅民遮街的範圍從大井頭至鷲嶺,在公司主導下將原先的華人聚落改成棋盤式、網格狀的直角街道,為台灣第一條歐式街道。[5]早期作為商業重心,街道除了民生商店林立,亦含有貨物轉運的功能,不僅是本土貨物出口的集貨地,也同時是進口商品的集散地,與熱蘭遮城形成一個雙城水路運輸系統。[3][5]
明鄭時期,普羅民遮街因商業日漸繁榮及人口聚集,與禾寮港街、上橫街(今忠義路)相互交會形成名為「十字街」或「大街」的街道, 成為府城商業主要地。鄭經命陳永華以十字街為中心劃市區為東安、鎮北、寧南、西定四坊[6],其中普羅民遮街位於西定坊。經過道路開闢普羅民遮市街長度越過鷲嶺至東嶽殿(今民權路一段),市街以鷲嶺為分界點分別命名為大井頭街、後嶺街,原普羅民遮街自此擁有大井頭街的別名。[7]
清領時期為府城商業貿易達到最顛峰之時期,隨處可見特色各異的街道與聚落。此時期普羅民遮街被規劃為市集,一分為二成雙邊街,中央則擺攤、建設店舖,成為當時最繁華之所在。當時普羅民遮街又根據其商業活動的種類分段命名為鞋街、竹仔街等。[5][8][9]
於日治時期,原普羅民遮街隨著町名改正政策的實施,改稱為「本町通」。1907年日人為了讓馬路通行,拆除街道中央的店舖、屋舍,將其拓闢成9公尺寬的道路。1911年在市區改正後,市街中心逐漸轉移到廣町通(今中正路)。但直到戰後初期,它一直都是府城的重要道路。[1][5][7]
普羅民遮街沿街本就充滿一進式或多進式之街屋,日治時期雖有拓寬但其沿著原道路走向,致使內側地塊深度遭到縮減,還保存著細長排列之地貌。不過街道拓寬對於臺南的道路及空間結構仍造成極大影響。[7]戰後普羅民遮街被稱為民權路,1965年再被拓寬為15公尺道路。[1]
相關條目
參考文獻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