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景美福興宮
臺灣臺北市文山區的一座土地公廟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景美福興宮,又名十五分福興宮,位於台灣台北市文山區福興路,主祀福德正神,配祀觀世音菩薩、地藏王菩薩、蘇府千歲、文昌帝君、中壇元帥、天上聖母、濟公禪師、文財神、關聖帝君等神明之廟宇,始建於1859年,是十五分地區最早的宮廟,也是景美地區的土地公信仰中心[1]。景美福興宮的慶典包括農曆正月初二之土地公生、八月二十一日的重建廟慶日與十月十五日的下元節[2]。
Remove ads
歷史

清朝乾隆年間,福建泉州安溪縣人蘇興存等十姓共十二人來到此地開墾,將此地分為十五股,而稱為十五分庄。1859年(咸豐九年),初來此地開墾的先民生活困苦,只能先以六塊石板搭建一間小土地公廟,成為十五分庄的第一座宮廟,並發展成當地居民的信仰中心。當時刻有「福德正神」四字的石碑現仍存於神像下方[3]。1916年(大正5年),於台北州文山郡深坑庄興福四九七番地的現址以紅磚建立土地公廟。1950年(民國39年)地方士紳開始集資擴建景美福興宮,廟前增設簡易戲台與集會場所供當地居民使用[2],1975年(民國64年)隨著地方繁榮興盛,居民經濟能力好轉之後,本宮開始以鋼筋水泥重建,並於兩年後(1977年)完工,從此將每年農曆8月21日定為重建廟慶日[3]。
景美福興宮後方的山坡稱為「土地公坡」,原本為死路,現已開通巷道以方便居民進出[4]。宮廟右側的廂房在1950年代曾用作興德國小(當時為景美國小興德分校)的教室[4][5]。
Remove ads
現況
景美福興宮是今日臺北市少見廟體、拜亭、廟埕與戲台皆完整保存的廟宇[2],其中戲台正面福祿壽喜四仙的彩繪[6],以及正殿的門神彩繪為畫師許連成的作品[1]。2015年11月,臺北市政府公告登錄景美福興宮為寺廟類的歷史建築[1]。
景美福興宮現由管理委員會負責管理,每年均向當地國中、國小清寒的學生發放獎助學金[2]。中華民國前總統馬英九為附近居民,曾在除夕於本宮向當地民眾發放紅包、春聯祈福[2][7]。
因應環保,景美福興宮現設有環保金爐集中焚燒金紙[6]。
圖集
-
入口招牌
-
香爐
-
正殿
-
正殿門神
-
土地公神像
-
殿門
-
壁雕
-
獎助學金
-
匾額
-
周圍壁畫
-
環保金爐
-
廟前戲台
-
福興宮管委會的房屋曾借予興德國小用作教室,原先舊建物內仍有當時講台,舊建物已被整棟完全拆除翻新,主要做為管委會辦公室行政用途。
參見
- 文山福興宮
- 文山興安宮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