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本迪布焦伊波拉病毒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本迪布焦伊波拉病毒(Bundibugyo ebolavirus)舊稱烏干達伊波拉病毒(Uganda ebolavirus)、BEBOV或UEBOV,是絲狀病毒科伊波拉病毒屬的一種病毒,僅包含本迪布焦病毒(BDBV)一個病毒株,得名自其發現地烏干達本迪布焦區,於2008年被發表描述,為伊波拉病毒屬的六種病毒之一[1],與薩伊伊波拉病毒(EBOV)、蘇丹伊波拉病毒(SUDV)和象牙海岸伊波拉病毒(TAFV)皆可導致伊波拉出血熱[1],且彼此症狀並無明顯差異[2][3]。
本迪布焦伊波拉病毒曾造成兩次疫情,首次為2007年8月-2008年2月烏干達西部本迪布焦區的伊波拉出血熱爆發,報導指有131人確診,其中42人死亡[4],致死率約34%,低於薩伊伊波拉病毒。致病毒株序列與當時已知的4種伊波拉病毒皆有相當差異,於2008年11月被發表為新種病毒伊波拉病毒,即本迪布焦伊波拉病毒[5];2012年8月,鄰國剛果民主共和國東方省爆發伊波拉出血熱疫情[6],經序列分析顯示也是本種病毒所致,可能是當地人食用叢林肉所致[7],最終至少有38人感染,其中13人死亡(僅包含樣本經實驗室分析確診者)[4]。
Remove ads
參考文獻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