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李亦園
臺灣人類學家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李亦園(1931年8月20日—2017年4月18日)[2],出生於福建省晉江縣,人類學家。他在1984年獲選為中央研究院院士,並在同年參與籌創國立清華大學人文社會學院,擔任該院首任院長至1990年。[3]
Remove ads
生平
1931年8月20日,李亦園出生於福建省晉江縣。
1948年,李亦園考入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兩年後又降轉入該校考古人類學系,受李濟、凌純聲、芮逸夫等人影響,關注本土異文化民族研究,尤其是「高山族」與「平埔族」。1953年畢業後,他留校擔任助教。[4][5]
1955年,他協助老師凌純聲創辦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並於所內任職。1955年至1998年之間,他任職於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經歷了研究助理、助研究員、副研究員、研究員等職位,並於1968年至1977年間擔任該所副所長、所長,又曾出任中央研究院總幹事、評議員、諮詢總會常務委員等院內職務。
1958年,他前往哈佛大學人類學系就讀,師承人類學者Clyde Kluckhohn、Cora Du Bois等人。前者使他關注科際整合的議題,後者使他深入了解「文化與人格」(culture & personality)學派,影響他日後的研究內容。此外受到Cora Du Bois等老師的鼓勵,他研究主題轉為關注華僑、漢文化,同時也旁及宗教研究。[5][6]
1960年,他在該校獲頒人類學研究所碩士學位。原先他想修畢博士學位,然而當時正值臺海危機,其父患病、其妻生女、其師凌純聲急需李氏幫忙建設民族所,家中經濟更是困頓,內憂外患下,李氏完成碩士學位後便趕忙回臺,往後因眾多事務,再也未能返美修讀完博士學位。[5]
1960至80年代,他經常在報紙雜誌上以理性、淺白的字詞,藉著不同文化的對比評析社會文化現象,以期藉此提昇促進大眾對於相關議題之討論認知。[7][8][9]
1968年至1983年,他在國立臺灣大學擔任合聘副教授、教授,後又被該校聘任為講座教授;其間,他教導出如莊英章、徐正光、黃應貴、黃樹民、陳中民[10]、吳燕和、許木柱、余光弘、臧振華、胡台麗、陳祥水等知名人文社會學科學者。[11][12]
1984年,他獲選為中央研究院院士;當時,有報紙以標題「冷門學科出狀元」報導此一新聞。同年(1984年),他參與籌創國立清華大學人文社會學院,以及社會人類學研究所,並從該年出任人社院院長,直至1990年。[6]
1989年,他在蔣經國國際學術交流基金會成立後,擔任第一屆執行長,直至2001年,並在2001年至2010年間擔任該會董事長;其間,他透過經費補助與獎勵,長期致力於推動國際漢學研究。
2017年4月18日,他因急性肺炎病逝於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13]
Remove ads
學術研究
著作
- 1970年:《一個移殖的市鎮:馬來亞華人市鎮生活的調查研究》。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 1972年:〈從若干儀式行為看中國國民性的一面〉。
- 1984年:〈近代中國家庭的變遷:一個人類學的探討〉。
- 1993年:〈從民間文化看文化中國〉。
- 1995年:〈中國文化中小傳統的再認識〉。
- 2000年:〈和諧與超越的身體實踐:中國傳統氣與內在修練文化的個人觀察〉。
榮譽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