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李嘉圖等價命題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李嘉圖等價命題(英語:Ricardian equivalence proposition),又稱為巴羅-李嘉圖等價定理(英語:Barro-Ricardo equivalence theorem[1]經濟學上的一個假說。假說認為,在理性预期假說成立的前提下,一個理性的消費者會把政府的預算限制,內化到自己的消費行為去,因此,改變徵稅的時機,完全不會影響消費者的支出水準。李嘉圖等價命題認為,無論政府使用租稅手段,或是以債券方式借貸,整個經濟體的需求水準,都會保持不變,因此對於經濟不會有任何影響。

概論

和發行公債是政府籌措收入的两种主要方式,这两种方式对社会经济将产生何种影响,经济学家们历来对此观点不一争论不休[2][3][4]

李嘉圖等價假說假設政府要獲得現金,只有透過租稅,或是發行債券這兩種手段。債券是一種借貸,最後一定要償還,雖然現在可以獲得現金流入,但在未來需要提高租稅,好償還這筆欠債。因此,政府發行債券等同於對未來徵稅。政府選擇租稅,或是債券,事實上只是選擇現在就徵稅,或是將來再徵稅。

假設政府以增加國債,增加財政赤字的方式,讓政府可以在現在就增加財政支出,這個行為暗示了政府勢必在將來某一天將會提高租稅,好償還債務。一個有理性的人民,若知道自己將來要付出更高的稅,現在就會開始存款,以應付將來的支出增加。如果人民現在就會減少自己的支出,增加存款,並將存款拿去投資,或是購買政府發行的債券,這個結果將會等同於政府現在就以提高租稅方式來取得現金。

經濟學家李嘉图在《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中首次提出這種說法,因此這個假說被稱為李嘉圖等價。

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巴罗在1974年发表论文《政府债券是净财富吗》进一步阐述了李嘉图的这种观点[5][6]

Remove ads

李嘉圖與戰爭債券

巴羅模型

批評

虽然李嘉图在《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一书中提出了这个后人以他名字命名的论点,但他本人似乎对此也存有疑问,因为他在同一书中又写道举债“这种办法会使我们不知节俭,使我们不明白自己的真实处境”[7]

一些經濟學家認為罗伯特·巴罗的假定太過不切實際。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