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李濂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李濂(1489年—1566年)[1],字川甫,号嵩渚。河南祥符縣(今屬开封市)人,明朝官員、文学家。
生平
李濂生于弘治元年十二月二十八日(1489年2月),年少即身負俊才,時常跟從豪俠少年奔騎出城,搏獸射雉,酒酣悲歌,仰慕信陵君、侯生之為人。與李夢陽內弟左國璣並稱田、左。曾作《理情賦》,李夢陽大加赞賞,并在吹台拜訪李濂。李濂自此知名于河、雒間。正德八年(1513年),李濂高中河南鄉試第一名,正德九年(1514年),联捷甲戌科二甲進士,次年授官沔陽知州,十六年遷寧波府同知,嘉靖二年(1523年)擢升山西屯田僉事,後摄學政。嘉靖五年(1526年)免歸。居乡四十餘年,[2]
著作
李濂著述甚丰。以古文闻名一時。[3]代表性著作有《汴京遺蹟志》二十有四卷。[4]另著有《医史》十卷、輯有《國朝河南進士名錄》和《國朝河南舉人名錄》。
家族
其先为大梁人,世代小兒科醫生。宋代時因医术高明被賜金鍾,因稱为“金鍾李氏”。曾祖李得祥,祖父李信,皆世传医师。父李敬,少时习儒,長精于医,生三子,李濂为季子。
李濂娶孫氏,继娶岳氏,生三子:长子李莘叟、次子李岩叟(早卒)、李磻叟。
参考资料
延伸阅读
相关条目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