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杜秋娘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杜秋娘
Remove ads

杜秋(生卒年不詳),史书稱杜仲陽[1][2][3],推测仲阳为其表字[4],活躍於8世紀-9世紀間,後世多稱為「杜秋娘」,是唐代金陵江宁县)人,或说润州[a]

事实速览 杜秋娘, 出生 ...

根据《杜秋娘詩》的记述,杜秋娘15歲時成了李錡妾侍元和二年(807年),李錡正式起兵造反。後來李錡造反失敗,杜秋和另一位同为李锜妾侍的同乡郑氏被納入宮中。两人都受到唐憲宗寵幸。《太平廣記》称,李锜的一位侍婢曾以李锜写下的帛书向唐宪宗申明冤。或说,杜秋即此侍婢,然而因“宮闈事秘,世莫得知”[5]

元和十五年(820年),唐穆宗即位,任命她為兒子李湊傅姆[3]。《》《旧唐书》称养母[1][2]

李湊兄长唐文宗执政的太和五年(831年),李湊被廢去漳王之位。杜秋放归潤州故鄉。太和八年(834年)九月,李德裕出任润州刺史。奉旨将杜秋安置于道观,提供供给[1][2]

李德裕从任上离任后,留后李蟾按旨意行事。太和九年(835年)三月,左承王璠、戶部侍郎李漢向唐文宗上奏,李德裕厚賂杜秋,陰結漳王李湊,圖為不軌[3][1][2]

太平廣記》称,杜秋虽是婢女出身,“而能以義申錡之冤,且逮事累朝,用物殫極,及其被棄於家也,朝饑不給,故名士聞而傷之[5]”。杜牧經過金陵時,看見她年老贫穷的景況,作了《杜秋娘詩》,其序簡述了杜秋娘的身世。詩中附了一段注:「勸君莫惜金縷衣,勸君惜取少年時。花開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李錡常唱此辭。」並沒有說這首七絕是誰所作,但後世多歸入杜秋娘的作品,包括《唐詩三百首》。

Remove ads

备注

  1. 杜秋娘诗并序》说:“杜秋,金陵女也。”金陵本是唐代江宁县(今南京)的旧称,一名建康。但唐代江宁属润州(治地丹徒,今镇江),所以唐人往往也称润州为金陵。那么这里金陵究竟是哪里呢?《太平广记·李錡婢》以为是指“建康”即江宁,所以说“杜名秋,亦建康人也”。后来因而也有人说杜秋娘为建康人。但是《杜秋娘诗》开始是说“京江水清清,生女白如脂”,罗隐《金陵思古》诗说“杜秋在时花解语,杜秋死后花更繁……绮筵金缕无消息,一阵征帆过海门”。京江、海门都在润州丹徒县,并不在江宁县。而且,虽然《太平廣記》说杜秋娘与唐宣宗生母郑氏都是建康人[5],但《新唐书·后妃传下》明确说郑氏为润州丹杨县人。显然,《太平广记》是误认金陵为建康,进而臆断杜秋娘为建康人。可见杜秋娘确实是润州人,并不是建康人。曾為唐憲宗之秋妃[4]

注释

外部連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