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杜讀管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杜讀管(英語:Duduk,亞美尼亞語:դուդուկ)源自亞美尼亞的雙簧風鳴樂器,亦在高加索、中亞和中東一帶流行。英文翻譯亦可稱為dziranapogh (亞美尼亞語:ծիրանափող),意思是指用杏樹所造成的號角。

歷史
亞美尼亞的音樂學者發現在公元前12世紀,已經有杜讀管相關的證據,而公元前1世紀,杜讀管的音樂出現在亞美尼亞的皇室音樂。[3]
外形
杜讀管是由管身和可裝拆的簧片及度度鳥所組成。管身可分為28、33或者40厘米。管身前面置有7個孔,後面則有1個孔。簧片為雙簧制,主要由甘蔗的纖維層所做,簧片闊度比雙簧管、巴松管為闊,長度則約為9-14厘米。
演奏者藉著吹氣振動簧片及管內空氣,同時靠手指將不同的指孔作出閉塞或打開,因而發出不同的音高。杜讀笛本來只能吹奏調式內的相關音,但隨著演奏技巧的提昇,現時可利用半閉塞的按孔技巧來吹出半音。
杜讀笛演奏者通常會採用循環換氣的吹奏方法,當吸氣時,部份空氣移至兩頰旁的口腔空間內儲存,便可令音色可以持續。
杜讀笛可以獨奏,也可以二重奏的形式進行。其中一位負責主旋律,而另一位則作伴奏或對位,稱為"dam-duduk"。
著名音乐家
Djivan Gasparyan, Georgy Minasyan (Minasov), Yeghish Manukyan, Gevorg Dabaghyan, Vache Hovsepyan, Levon Minassian, Levon Madoyan, Mkrtich Malhasyan
網上有關杜讀管的音樂
外部链接
- The Armenian duduk as a "Masterpiece of the Intangible Heritage of Humanity"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Duduk.com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THE DUDUK AND ARMENIA by Philip Marsden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The Duduk: From Village Feasts to Hollywood Movies
- Jivan Gasparian - "Tribute"
- Jivan Gasparian "Horovel"
- Jivan Gasparian "Hin U Nor Husher"
- Vatche Hovsepian "Duduk"
注釋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