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增新
中华民国新疆省政府主席,新疆军阀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楊增新(1864年3月6日—1928年7月7日),字鼎臣,又字子周[1],雲南蒙自人[2]。清末民初政治人物,光緒進士。民國新疆軍閥,曾主政新疆達十七年,歷任新疆都督、新疆督軍、新疆省长、首任新疆省政府主席等職銜[3],於1928年7月遇刺身亡。
生平

同治三年(1864年)正月二十八日,杨增新在雲南蒙自县期路白乡莫别村的一个官宦书香之家出生[1]。
光緒十四年(1888年)中舉,次年中進士,同年五月,著交吏部掣签,分发任甘肅省中衛知縣[4][1]。后历任渭源、平远等地知县[1]。光绪二十年(1894年),拔擢为河州(今银川一带)知府。因處理當地回漢問題有功,又任甘肅提學使兼武備學堂總辦。主政河州期间,杨增新捐出自己的官禄,兴办学校,重修当地的风林书院,又增设龙泉书院,爱莲书院,重金礼聘名师前来授学,以培养边地学风[1]。
1907年調任新疆陸軍學堂總辦。後在新疆布政使王樹枏的推舉下,在新疆阿克蘇、烏魯木齊、巴里坤等地歷任道台。1911年升任鎮迪道兼提法使。[3]
辛亥革命爆發,新疆省哥老會起事,革命黨人在伊犁成立軍政府。原新疆巡撫袁大化了解其才幹,任其為提刑按察使,並訓練穆斯林軍隊(回營)。後來袁大化逃離新疆,衆人推擧楊增新為督軍。袁世凱任命楊增新為新疆都督,封其為一等伯。袁世凱逝世後,楊增新長期任新疆省長。他靠老練的政治經驗與軍事實力,平定哈密、阿克蘇的動亂,分化並鎮壓了各地哥老會與農民起事,並與伊犁軍政府和談達成統一;爾後逐步排除軍政府人物的影響力,掌握實權。为避免卷入席卷中国的军阀混战,杨增新试图把新疆与内地分割开,面对中央政府向新疆征税、修建连接内地的交通线、开发矿产和派遣农民赴疆开垦等要求,杨统统予以拒绝[5]。到他去世為止的17年中,雖然楊增新名義上接受北洋政府的管轄任命,後來又承认南京國民政府的領導,但他一直是新疆的實際統治者。楊增新同時調整新疆的政制,集中權力,解決了清末以來新疆巡撫、伊犁將軍、各處參贊大臣事權不統一的問題。[3]

在內政方面,楊增新推行老子的「無為而治」,信奉“渾噩長為太古民”。在政治、財政上有所改革,包括更有效率的調整建制,使新疆各地更易於為省城迪化(今烏魯木齊)所控制,此外整頓吏治,打擊中飽,獎勵墾荒,使財政收入大為增加,並實行裁軍,維持了較長的安定和平。但楊增新在經濟文化方面則較少建樹,使新疆雖然能保持安定,並受到許多當地人民的愛戴,但缺乏現代化建設和發展。[3]
為保證新疆的穩定,楊增新統治時期在與甘肅、外蒙古接壤的哈密、吐魯番、巴里坤駐軍,設置關卡,嚴防甘肅、青海軍閥、外蒙古黑喇嘛與革命黨勢力向新疆境内滲透。1928年6月,楊增新電告服從南京國民政府,改懸青天白日滿地紅旗[6]:54,並就任新疆省主席[3]。
在民族和宗教政策上,楊增新採用了懷柔牽制的政策以防止動亂。在民族政策方面,對新疆游牧民族实行抚绥、羁縻的统治政策,具体表现在对新疆的蒙古、哈萨克等旧王公贵族加官晋爵[7];另一方面又对权力野心膨胀的王公贵族予以提防,以牵制主义政策为核心,使其中各集團互相制约,少數民族(蒙哈)之間、回漢之間也儘量使之互相牽制[7][3];此外,杨对游牧民族减轻牧税,重用蒙哈军队,以缓和新疆的社会、民族矛盾,利于其统治[7]。宗教方面,以不干涉一般性宗教活動為原則,但加強了政府對清真寺、伊斯蘭經學院的管理,希望維持當地伊斯蘭教現狀,用宗教來協助社會秩序的維持,並防止外來的宗教力量進入影響[3]。
新疆的地理位置使其成為清末以來英國與俄國爭奪控制的對象。民國初年,中國北洋政府因军阀混战而無暇顧及新疆、外蒙古、西藏等地。外蒙古在第八世哲布尊丹巴呼圖克圖宣佈下獨立,蒙古軍隊攻陷科布多,又出兵曾屬清朝科布多參贊大臣管轄的阿爾泰(今阿勒泰地區)。楊增新多次擊退蒙軍,保全了阿爾泰。民國七年(1918年),杨增新裁撤阿爾泰辦事長官,設立阿山道,以周務學作道尹,將該區併入新疆省,免于落入蘇俄和蒙古獨立勢力之手。[3]
楊在位時,多次向俄、英兩國爭取權利,包括保護俄境華僑、要求英俄商人納稅等問題等,而在俄國十月革命後與蘇俄政府訂立了較為平等的新通商條款,並趁此時機要求英國取消原有的最惠國待遇。此外在面對俄國內戰時,楊增新嚴守中立,保境安民,成功降服了逃入新疆的俄羅斯白军,將其改編為「歸化軍」,使新疆最大程度地免受到俄國內戰的侵擾。外交上的成功使得新疆在他統治時期未受到嚴重的戰亂。[3]
1928年6月,杨增新召集部下商议,准备通电正式承认南京政府,时任军务厅长、外交署长樊耀南因未在被召商议之列,因而心怀疑惧[1][3]。7月7日,在俄文法政專門學校的畢業生慶賀宴上,楊增新被樊耀南派人刺殺身亡。政變不久後,掌軍隊的金樹仁出兵討伐樊耀南成功,成為新疆統治者,有一種看法,認為此次暗殺實為樊、金二人所合謀[3][6]:54。
1929年,楊增新遺體經蘇聯運至北京,被安葬于昌平南沙河一帶。
1950年代,楊增新墓被拆毀,石料用於整修河道。現僅存墓碑一塊,立於南沙河北岸,為昌平區文物保護單位[3]。
著作
- 《補過齋文牘》
- 《補過齋日記》
- 《讀易學記》
后世纪念
參考文献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