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杨春松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杨春松(1900年—1962年),男,祖籍广东大埔台湾桃园客家[2],政治人物,日治時期台灣共產黨日本共產黨臺灣民族支部)創始黨員、中國共產黨第一代台灣籍黨員[3],曾被認為屬於臺灣共產黨謝雪紅派系的一員[4],與簡吉趙港陳昆侖侯朝宗等都曾是臺灣農民組合(農組,後文同)的重要幹部[5],是「一、二次中壢事件」的核心人物[6]

事实速览 楊春松, 出生 ...

家世

楊母為福建人氏,祖父楊金台為進士,楊父楊麟祥。家人是於1886年沿韓江汕頭,再渡臺灣島定居[1]

生平經歷

早年至參與社會運動

在家人渡臺後,楊是1900年12月於桃園龍潭出生[6]。1926年到廣州,同年在武漢加入中國共產黨,在國共合作下任職於的國民黨海外部[7]。1927年回臺灣從事農民運動,參與領導桃園中壢鎮農民抗租、對抗日本拓殖會社,過程中曾三次被捕入獄。212事件後擔任農組中央委員長,積極對外聯絡的活動[6]

在保釋期間[6]的1929年,再到上海參加反帝同盟臺灣支部的活動,後於1932年被捕而遣返臺灣[8]。1938年刑滿後,舉家搬往日本。二戰後楊和當地僑民發起組織華僑聯合會臺灣同鄉會[9]

二戰後政治活動

赴日後的楊在1945年之後縱橫在日本朝鮮,以及中國大陸之間[10],包括參加重建後的日本共產黨。1945年底楊曾由朝鮮半島秘密進入中國東北地區,會見中共東北局書記彭真,到1946年春楊再循原路回日本,向德田球一匯報情況。後為傳遞中國大陸的消息,楊與其他人在東京創辦中國通訊社,由曾永安出任社長,楊個人就以記者身份往來日本和香港之間[7]

韓戰時期駐日盟軍總司令部針對日本共產黨發動「赤色整肅」(Red Purge),毛澤東強烈建議將日共書記長德田球一等人救到中國大陸,後就由楊安排德田等人偷渡,輾轉大阪神戶等地再經海上通道[9],於1950年八到九月將日本方面的幹部送至北京[11]。之後楊亦留在中國大陸[9]

居留中華人民共和國後

楊到中國大陸後,積極投入土地改革运动,先後任職華僑事務委員會、國務院外事辦公室等單位[12],曾任第二、三届全国政协委员[13]。1952年出席在民主德國召開的世界和平大會、世界青年學生聯歡節等[7]。1955年又以記者身份參加印尼萬隆的第一次亞非會議,1957年出席在埃及開羅召開的亞非團結會議[12]。1962年5月16日楊肝癌去世,享年62歲[12][7]

家庭

楊與妻子育有七名子女[14]

  • 三子楊震光,曾任台盟中央聯結部部長。
  • 三女楊秀瑛,北京市外貿公司任職。
  • 四女楊幼瑛(楊小瑛),長期參與統戰活動,在任北京市日本歸僑聯誼會副秘書長。

参见

参考资料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