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東昌之戰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東昌之戰是靖難之役中,燕軍為奪取東昌(今山東聊城)所引發的戰役。
背景
济南之战后,南军因撤换主帅取得主动优势,遂主动发动讨伐战。
建文二年(西元1400年)十月,朱棣聞報南軍北上,主动南下迎击,明令徵遼東,暗派徐理、陳旭在直沽(今天津市中)修浮橋,以绕过青县、长卢的南军防线部署。
过程
十月廿五,领军從通州折南,沿河晝夜兼行,袭擒监仓哨所百余人,南军遂不知燕军动向。十月廿七到滄州,敌军守將徐凱尚在修筑防御中,将士来不及换上战甲即投入战斗。燕軍大将张玉(一说朱棣亲自)率部队肉搏攻下滄州城。斬首萬餘級,獲馬九十餘匹,生擒都督徐凱、程暹、都指揮俞琪、趙滸、胡原、李英、張傑並指揮以下百余人。 [1][2]。 燕軍自長蘆渡河经过景州,十一月初四到達德州,并不理会济南城[3]。 时盛庸守卫德州,朱棣招降盛未果,遂南下;盛庸军襲擊燕軍後軍,却因为朱棣亲自殿后,将士都不敢射箭或接战擒敌,即便朱棣所部仅数十骑,燕军擒杀百余人再而全军而退[4]。
十一月,燕軍到達臨清;朱棣決定擾亂南軍的糧道,遣輕騎至大名,焚其糧船。燕軍從館陶渡河(衛運河,京杭運河的一部分;當時黃河奪淮入海),先後到達東阿、東平,威脅南方,迫使盛庸南下[5]。
盛庸將計就計,決定在東昌決戰,并在陣中擺了大量火槍和毒弩[6]。
十二月廿五,燕軍至東昌,盛庸率部出城迎击[7]。朱棣仍然親自率軍衝鋒,沿用之前的战术,先衝擊其左翼,但因盛庸部署了精锐步兵于彼而不動;然後又衝擊其中堅,盛庸開陣將朱棣誘入,然後合圍。朱棣被重重包圍,燕軍張玉、朱能(一說還有朱高煦[8])分別引兵來救,朱能(或朱高煦,下同不表)负责杀入重围援救朱棣,张玉则负责吸引分散敌军,終於朱棣和朱能會合,逃離戰場。但大量燕軍军士被预先布置的火器剑弩所傷,張玉则戰死。平安亦率兵趕來,與盛庸合兵作戰。
次日,燕軍再战不利,共计损失万余人,遂北還,盛庸等率部追杀,北军死伤甚多[9]。
擊退南軍的阻截后,建文三年正月十六,燕軍部队返回北平[10]。
结果和影响
東昌之戰,朱棣多次瀕臨險境。但是由於朱允炆的「毋使朕有殺叔父名」旨意,诸位将领怕被朱允炆带上杀叔的帽子,而被处决,又怕抓住朱棣让朱允炆难做,朱允炆之后会刁难自己,南軍不敢傷害他,也不敢抓他;朱棣也恃此特權,单骑视察前线或殿後,南軍無可奈何[13]。
東昌之戰是靖難以來南軍的第一場大捷。惠帝朱允炆十分高興,建文三年(1401年)正月恢復了齊泰、黃子澄的官職(建文元年十一月兩人被罷免,但仍作為智囊留用[14];至是恢復齊的兵部尚書和黃的太常寺卿職務)[15],并以東昌大捷告太廟[16][17]。
盛庸軍勢大振,燕軍經此敗,以後再南下,皆由徐沛,不再走山東[18]。
在靖难全局中,盛庸、平安等人通过山东境内的两次胜利消耗了燕军有生力量,有效遏制了燕军南进之步伐,使得山东全境尤其是德州、济南等战略要地得以巩固。使得局势一时平衡,南北二方都无法取得压倒性优势。
註釋,参考文献和相关条目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