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林岩鹨

岩鷚科岩鷚屬下的一種鳥類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林岩鹨
Remove ads

林岩鹨[註 1]學名Prunella modularis,英文:Dunnock、Hedge-sparrow)是雀形目岩鷚科岩鷚屬下的一種鳥類。[2]這個物種為雜食性,主要分佈于欧洲亚洲气候较为温和的地方,部分地區的林岩鷚有遷徙的行為。[2][3][4][5]目前這個物種也被人为引进了新西兰中。[6]牠們目前是广居山地的岩鹨属中,分布最广泛且最為人所悉的一个物种。[7]

事实速览 林岩鹨, 保护状况 ...

這個物種外觀上與家麻雀類似,通體成褐色且帶有深色條紋,常常在樹籬下跳躍撿食,因此有著「籬笆麻雀」(Hedge-sparrow)的稱號。[8][9][10]但林岩鷚的鳥喙較細,且頭部具有灰色的區塊。[8][9]且其關係實質上與更為接近。[11]

林岩鷚有著相當複雜的繁殖行為,數個雌鳥會與數個雄鳥有不同程度上的重疊領地,並同時會有一夫一妻、一妻多夫或多妻多夫的情形,這種行為被研究者認為有助於增加其幼鳥的離巢成功率。[6][12][13][14]目前因為其數量眾多且分佈範圍廣大,《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將這個物種歸為無危物種。[1][15]

Remove ads

發現與分類

林岩鷚在1720年於德國自然學家約翰·萊昂哈德·弗里施英语Johann Leonhard Frisch出版的《德國鳥類簡介》(Vorstellung der Vögel in Teutschland)一書中即有相關紀錄,此時其名稱為「Curruca cantu Lufciniæ」。[16][17]1758年,瑞典生物學家卡尔·林奈引用其資料於第十版自然系統》命名該物種為Motacilla modularis,成為該物種第一個正式學名。[18]

其屬名Prunella來自德語「Braunelle」,指的就是這種鳥類。[19]:318種小名modularis來自拉丁語modulus」,意思是「旋律」。[19]:257-258

這個物種的英文名稱「Dunnock」是由古英语的「dǒn」(褐灰色的)及一個指小詞-ock」組成,林岩鷚在英國自古以來就是為人所知的鳥類。[20]

褐岩鷚

賀蘭山岩鷚

棕眉山岩鹨

紅岩鷚

眼斑岩鷚

棕胸岩鷚

林岩鷚

黑喉岩鹨

鸲岩鹨

栗背岩鹨

领岩鹨

高原岩鷚

2023年基於最大簡約法建立的支序圖[21]

雖然其外觀及習性上與家麻雀相似,並常常被誤會為是一種麻雀,但其親緣關係實際上與較為接近。[11]根據粒線體基因的比較,這個物種約是自3.15百萬年前開始獨自演化的物種。[21]

Remove ads

亞種

目前林岩鷚包含指名亞種在內有七個亞種。[2]但有研究認為當中有兩個亞種(P. m. mabbottiP. m. obscura)應獨立為一個物種。[3]

形態特徵

林岩鷚體長13—14.5公分,體重平均約20.2公克。[9][5]鳥喙寬平均約3.7公釐、深平均約3.6公釐、嘴峰長平均約14.0公釐;翼展19—21公分、翼長平均約6.9公分;跗蹠平均長約20.4公釐,尾長平均約59.6公釐。[9][5]壽命約為五年。[4]

Thumb
攝於法國瓦茲河谷省布费蒙

這個物種的眼睛呈紅褐色,腿部粉橙色或橙棕色,鳥喙相當細長。[9][22]成鳥的臉頰有被(藍)灰色塊環繞的褐色條紋,耳羽及頭冠的羽毛呈灰褐色。[9][8]上半身為深褐色帶黑色條紋;而下半部呈灰色,在翼上帶有模糊的深褐色條紋。[9]兩性幾乎沒有差異,但平均而言雄鳥臉部的灰色區塊面積大小會略多於雌鳥。[8]幼鳥下半身呈黃色,帶有深灰色而較明顯的斑點和條紋,白色的翅膀羽毛可能較為明顯,其餘特徵與成鳥相似。[9][12][7]

這個物種體型上與旅鶇相當,而顏色較為類似家麻雀,但不同之處在於林岩鷚臉胸部具有藍灰色的區塊,而尾巴不具備任何白色區塊。[8]

棲息環境與遷徙

林岩鷚原生於古北界,是一個除了冰島之外,廣佈於歐洲各地的物種。[3][4]在部分國家中甚至是最常見的數種花園鳥類之一,包含愛爾蘭、英國、斯洛伐克[23][24][25]受到季節影響,北歐及東歐大多僅在夏季時可見,而在冬季時南遷至南歐過冬;而本來就在南歐繁殖的族群則是留鳥。[4][3]牠們多見於森林、荒地、草地以及高處的灌木斜坡的環境中,但也可以在公園、花園、有籬笆和濃密灌木叢的人造環境中見到。[8][22]在西歐及北歐會傾向於選擇針葉樹或混合林的環境;而在南邊時則侷限於山地地區。[7]

紐西蘭

紐西蘭的林岩鷚是於1865年至1896年間從英格蘭引入的,當時人們認為這個物種可以抑制對農業有害的昆蟲數量。[6][26]在這段期間,當地的環境適應協會英语Acclimatisation society奧塔哥釋放了至少185隻林岩鷚至野外。[26]目前這個物種在南部地區的花園及開闊地區中相當常見的留鳥。[6]目前並未有證據顯示在當地的林岩鷚對本地物種造成任何有害的影響。[6]

行為

林岩鷚的棲息紀錄及叫聲

林岩鷚性喜隱蔽,除了在唱歌時會停在開闊的地方(如針葉樹的樹頂、灌木叢頂)之外,多數時間都會躲藏起來而難以發現。[8]飛行時較輕盈,但一但受到干擾就會急速降落並躲避。[8]

食性

林岩鷚主要以小型無脊椎動物跟昆蟲為食,如甲蟲、蒼蠅、螞蟻和蜘蛛,但在冬季時也會攝取種一些種子。[8][11][6]牠們通常會在地面上漫步尋找碎屑,並在進食時會擺動尾巴。[11][22]

繁殖

Thumb
林岩鷚的鳥巢及藍色的卵,攝於英國德比郡南諾曼頓英语South Normanton

林岩鷚繁殖季在三月到八月之間,在俄羅斯則是在五月至八月。[11][15]在紐西蘭則是落在九月至隔年二月之間。[6]在這個時節,雄鳥會變得有領域性且大膽,會站在枝頭上唱歌。[12]而雌鳥也會有自己的領地,且排他性比雄鳥更高,約為2—5隻雌鳥有著約2—5隻雄鳥所保護的領地。[13]

其求偶和繁殖行為相當複雜,兩性都會與多個異性互動,並在其領地上會同時出現一夫一妻一妻多夫或多妻多夫的情況。[12][6][13]交配時,雄鳥會敲擊雌鳥的泄殖腔[6]在紐西蘭的研究發現卵的總數及體積並不會因為多雄制而有所差異,但這種多雄交配對幼鳥孵化和離巢成功率有所幫助。[14]另一份研究指出雄鳥無法辨認哪些幼鳥是自己的後代,而是通過更密集的互動及餵養,以增加留下自身後代的機會。[27]

交配後,雌鳥會在灌木叢中或低矮松樹上,以樹枝、莖、根、草、苔蘚、羽毛或毛髮築杯狀巢。[8][12][15][4][6]每窩產卵4—6顆鮮藍色的蛋,孵化時間為12—13天。[11]幼鳥在11—12天後離巢。[11]每年會孵化2—3窩。[4]

Remove ads

叫聲

林岩鷚的叫聲

林岩鷚會發出如「seep」、「seeh」、「peeeh」和較為活潑的「si-i-i-i-i-i-i」清脆叫聲。[9][7]警報聲則為無音調起伏的「tiih」。[8]遷徙季節時,多在凌晨或傍晚時段可聽見「tihihihi」響亮尖銳飛行叫聲。[8]

在唱歌時其聲音清晰、較快又高,持續約兩秒鐘;與旅鶇相比時速度和音高較為固定,變化較少。[9][8]

保育狀態

在2015年的統計中,林岩鷚估計約有2540萬至4350萬隻可繁殖的成鳥;但在1980—2013年間的趨勢顯示總體數量正在減少。[15]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因其廣大的分佈範圍及相當多的族群數量,因此歸為無危物種[1][15]

註釋

参考资料

外部連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