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第七識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第七識,佛教術語,即最勝意[1]或染污意[2],在瑜伽行唯識學派理論中,是第二能變識[3],以思量為性[4],第七識緣第八識起恒常相續俱生我執[5],是第六意識的俱有依[6]。在漢傳佛教中還有一些特有的定義或釋義。
瑜伽行唯識學派定義
第七識源自《瑜伽師地論·本地分》的恒行意[7],其基本含義為最勝意[1],如世親《大乘五蘊論》:
“ | 最勝意者,謂:緣阿賴耶識為境[8],恒與我癡、我見、我慢、及我愛等相應之識[9];前後一類相續隨轉,除阿羅漢果及與聖道滅盡等至現在前位[10]。 | ” |
在《攝大乘論》中,意識以無間滅識為等無間依而生[11],最勝意一切時微細隨逐,與有身見等四煩惱常共相應,依止此意而識雜染,故而此意又稱為染污意,其存在理據是訓釋詞「能思量故說名為意」[12],故以思量為性[2];以阿賴耶識為種子依[13],意和轉識得以生起[14],染污意是意識的俱有依[15]。最勝意不等同於結生時染污意識所依中有位意[16]。
世親《攝大乘論釋》中,將染污意與意界並列[17];無性《攝大乘論無性釋》中,將意界二分為眼等五識所依意界,和第六意識所依意界即意根[18]。阿賴耶識或於一時唯與最勝意俱轉[19],最勝意常與阿賴耶識一時俱轉[20],護法論師認為第七識與第八識互為俱有依[6]。
Remove ads
如來藏唯識學派釋義
《瑜伽師地論·本地分》記載了關於五識身和分別意識的五心說:
“ | 復次、由眼識生,三心可得,如其次第,謂:率爾心,尋求心,決定心。初是眼識,二在意識[21]。決定心後,方有染淨,此後乃有等流。眼識,善、不善轉,而彼不由自分別力;乃至此意,不趣餘境[22]。經爾所時,眼、意二識,或善、或染,相續而轉[23]。如眼識生,乃至身識,應知亦爾。[24] | ” |
《大乘起信論》依據《楞伽經》[25],指出心、意、識三分中「意」的一些含義:有無明不覺而起,能見,能現,能取境界,起念相續;並立與之分別對應的別名:業識、轉識、現識、智識和相續識[26]。 此學說可以比擬於上述五心說,並與《解脫道論》的九心輪等可能也有著類似含義[27]。
漢傳宗派定義
漢傳佛教中屬唯識學派的宗派對第七識的定義歷史主要有:
- 地論宗,依《十地經論》[28]和《楞伽經》創立,第七識是作為妄識的阿陀那識[29]。
- 攝論宗,真諦依《攝大乘論》據安慧學說創立[30],第七識是作為執識的阿陀那識[31]。
- 法相宗,玄奘依據護法學說創立[32],「於第七但立意名」[33],第七識是作為第六意識俱有依的意根末那識[34]。
舊譯派強調阿陀那識的執著含義[35],一切種子識攝藏雜染法,故名阿賴耶識;眾生攝藏一切種子識為自我,即是阿陀那識執取阿賴耶識而有我執[8],恒與我見等四煩惱相應,能取者與所取者分立,故而阿陀那識等同染污意。新譯派有新解釋,一切種子識攝持雜染法種子[36],即為此識與雜染法互相攝藏,一切種子識既是能藏又是所藏,我見我愛執藏以為內自我,故名阿賴耶識[37];依據護法論師的詮釋,阿陀那識有「執持諸法種子」的功能[38],因第七識無此功能[39],故而阿陀那識只是現行阿賴耶識的別名[40]。
其他論著定義及學術研究
地論宗南道派的法上在解釋《十地經論》中「三種同相智」時,以被認為是生死根本的阿梨耶識為第七識[41][42],體現了歷史上曾有個時段,有人不把「意」分立為第六意識和其所依意根即末那識[43]。
天台宗祖師慧思,以轉識為第七識[44],又稱覺慧、金剛智、剛利智,由六識轉成[45][46]。在慧思的想法中,轉識指以意根觀察五陰十八界,因此得到空慧[47],是假名而成[48]。
只立六識者的反對意見
第七識和八識理論可以看作部派佛教中,被說一切有部認定為參考異說的心、意、識三分理論的自然發展。在《大智度論》中,龍樹曾提出,意識所緣的諸法都是生滅法,如果存在「我法」的話,應該有第七識去識別它,但是沒有第七識存在,因此無我[50]。清辯論師等人解讀龍樹著作,只立六識。
註釋與引用
參見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