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柯石英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柯石英
Remove ads


柯石英(英語:Coesite) 是二氧化矽 SiO2 的一種形式(多晶型物),當對石英施加非常高的壓力(2-3 吉帕斯卡)和中等高溫(700°C,1,300°F)時形成。 柯石英首先由諾頓公司的化學家 Loring Coes Jr. 於 1953 年合成。[1].

Thumb
柯石英 原子構造圖

產地

1960 年,Edward C. T. Chao 與Eugene Shoemaker在美國亞利桑那州巴林杰(英語:Barringer)隕石坑[2] 找到了自然形成的柯石英,這證明該隕石坑一定是由撞擊形成的。此後若柯石英在未變質岩石中找到,就證明為是隕石撞擊或原子彈爆炸的證據。

在變質岩中,柯石英最初被發現是從地幔來的榴輝岩中的捕虏岩。 被上升的岩漿攜帶到地面。在金伯利岩(英語:kimberlite) 中這類捕虏岩很多[3]。柯石英是屬高壓礦物,代表超高壓變質作用的最佳指標礦物之一[4]。這種超高壓變質岩通常在隱沒帶造成。當地殼岩石被帶到 70 公里(43 英里)或更深的深度。就能造成柯石英。柯石英是在高於約 2.5 GPa (25 kbar) 的壓力和高於約 700 °C 的溫度下形成的。相對應於地球約 70 公里的深度。當含柯石英的岩石被抬升到地表時,柯石英顆粒的表面會轉換成石英。能對顆粒内部施壓,進而保護顆粒内部,在減壓下不穩定的柯石英。這就形成柯石英包裹體, 而周邊石英具有多晶型的特徵。

很多世界各地的超高壓變質岩中發現柯石英,包括意大利西部阿爾卑斯山的多拉邁拉(英語:Dora Maira[4],德國的厄爾士山脈(英語:Erzgebirge[5]. 南極洲的蘭特曼山脈(英語:Lanterman Range[6],哈薩克斯坦的科克切塔夫地塊(英語:Kokchetav Massif[7],挪威西部片麻岩地區,[8],中國東部大別山山脈,[9],巴基斯坦東部喜馬拉雅山脈,[10]和佛蒙特州Vermont 阿巴拉契亞山脈Appalachian Mountains。[11]

Remove ads

結晶構造

柯石英是一種四面體中每個矽原子被四個氧原子包圍的網狀矽酸鹽。 然後每個氧原子與兩個Si原子形成框架。 在單位晶體中,矽原子有兩個不同的位置而氧原子有五個不同的位置。 儘管單位晶體在形狀上接近於六邊形,但它本質上是單斜晶體。 柯石英的晶體結構與長石相似,這種結構在石英的穩定環境內是亞穩定狀態的,柯石英會變回石英,隨之體積會增加。這種變質在地球表面的低溫下進行得非常緩慢[12]

参见

參考文獻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