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柳毅傳書 (舞台劇)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柳毅傳書》是1984年香港歌手羅文主理的粵語音樂劇,主辦機構為華星唱片和耀榮娛樂。故事基於中國民間傳說《柳毅傳書》,並由黃霑編劇、吳慧萍導演,羅文、歐陽珮珊、盧海鵬、陳安瑩等主演;音樂班底則由音樂總監顧嘉煇、音樂家鍾肇峰、編曲人奧金寶和填詞人黃霑所組成。
背景
1983年,羅文原打算重演舞台劇《白蛇傳》,但遭女主角汪明荃推卻,故推出新劇《柳毅傳書》,並起用新人[1]。跟《白蛇傳》一樣,《柳毅傳書》獲選為劇本的原因是「神仙故事」,便於表現「多姿多彩」舞台效果[2];其次粵劇版《柳毅傳書》是羅文從小看到大的愛劇[3]。名伶羅家寶1983年首次赴港演出此劇,羅文曾向其索取劇本作參考[4]。
羅文仍投進個人資金[5],不同的是《白蛇傳》的主辦機構是羅文製作有限公司和華星唱片,這次則變成了華星唱片和耀榮娛樂[6]。羅文前私人助理Terry憶述,此劇的製作資金是二百多萬港元,《白蛇傳》的三倍[7];能聘請較多專業人員,使羅文無須太分神兼顧製作[8]。吳慧萍獲邀擔任監製,她曾為無線電視台擔任編導多年,1981年起轉向舞台製作[9]。
選角
余文詩是女主角龍三宮主的首個人選,但未達要求而被淘汰;另一說是此劇原打算辦更多場,需要兩個演員輪番飾演女主角,而且余、歐陽二人進入候選之列並無先後之分,而前者後來被淘汰則是因為其票房號召力較遜色[7]。歐陽珮珊是無線電視藝員,曾學習北派粵劇,會中國舞,但沒有演出舞台劇和唱歌的經驗[7]。1984年初,她與羅文在《歡樂滿東華》表演粵劇折子戲《柳毅傳書》,羅文因其古裝扮相決定由她來演[2],其後她針對弱項苦練了大半年唱功[7]。
公映後羅文曾表示相對於《白蛇傳》,男主角的戲份較女主角多,亦較難演[2];此外由於不須分神於製作方面,演得更為投入[10]
飾演火龍王和媒婆的盧海鵬曾與羅文合作過《白蛇傳》,並負責搞笑,有些即興的對白[11]。羅文打算由專業演員演戲份頗重的書僮一角,歐陽珮珊便向他推薦了無線藝員陳安瑩。陳安瑩沒有舞台和歌唱經驗,但此角不需要唱歌[12]。蔡新聲曾習京劇和中國舞,舞台表演經驗豐富,除飾演涇河王子,還是舞蹈員訓練所排藝社的導師,並參與設計此劇的武打招式[9]。
Remove ads
演出概況
演出地點是利舞臺戲院,首次於1984年9月20日至10月4日[13],再於同年11月7日至11日加演[10],共20場。票價分$200、$160、$140、$100、$40[13]。劇分8幕(龍王嫁女、雪地相逢、柳毅傳書、涇河決戰、龍宮拒婚、洞庭送別、兩地相思、柳府迎親),期間不落幕,中場休息15分鐘[14],總共2個多小時,有40多首歌曲,部分大場面採取對嘴的方式表演[15]。
音像產品
舞台劇上映時,羅文所監製的黑膠專輯《柳毅傳書》經華星唱片發行,精選了13首歌曲,派台曲《不肯忘》在香港電台的中文歌曲龍虎榜的最高排位是第4名[16],未能登上的周冠軍[17]和躋身無線電視的《勁歌金曲季選》。
特色
編劇黃霑在《柳毅傳書》的專輯文案中表示此劇:「參考了各朝原本,大事增刪,把情節改得合現代觀念,並加進了不少諧趣的小節,令全劇娛樂性更豐富」[18]
音樂以慢板歌曲為主[19],並傾向現代化,顧嘉煇被指數次加入了中國傳統音樂所少用的半音音階[20],鍾肇峰亦以西洋的調式音階創作,異於《白蛇傳》[9]。
服裝由羅文的設計師好友劉培基負責,他避用傳統粵劇標誌的中間色、水袖、刺繡、釘珠等,當中蝦兵蟹將的造型被指卡通化[15],龍女的嫁衣融合了西方晚裝的風格[21]。
評論
粵劇名伶羅家寶觀劇後認為《柳毅傳書》欠缺「傳統粵劇的文采」,而且歌詞通俗[23],後來再受訪時表示劇本、服裝、舞蹈及化妝富新意,值得粵劇借鑒[24]。
1985年初,《號外》的專欄作者任玲瓏認為它是「84年通俗舞台劇中最賞心悅目的」,活化了一個「不合現代人心態」的故事,並歸功於監製吳慧萍[25]。
2012年,文化評論人林奕華回顧此劇,形容其為「最早期的『小清新』」和「氣質取勝的純愛先驅劇」。[26]
《聯合早報》和《新明日報》樂評專欄撇開劇單評論專輯,指歐陽珮珊以非職業歌手來說算稱職,並大致認可羅文的表現,但前者嫌其唱法平鋪直敘。歌曲被指因題材、搭配對象的限制而缺乏流行度,但編曲水準甚佳;詞方面,《聯合早報》略有微言,說其「在心傷、惆悵、悲愴、斷腸、解憂困和解憂減困裡的框框打轉」。[27][19]
演員
|
曲目
全碟作词:黃霑 全碟製作人:羅文、顧嘉煇
Remove ads
參考資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