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格蘭-泰勒稜鏡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格蘭-泰勒稜鏡(英語:Glan–Taylor prism)是一種用作偏振器或偏振分光鏡的稜鏡[1]。它是現代偏振稜鏡中最常見的類型之一。阿查德(英語:Archard)和泰勒於1948年首次對其進行了描述[2]。

稜鏡由兩個方解石(或有時其它雙折射材料)的直角棱鏡組成,它們在長面上以氣隙隔開。方解石晶體的光軸平行於反射平面排列。氣隙處「S偏振光」的全反射可確保設備僅傳輸「P偏振光」。由於間隙處的入射角可以合理地接近布魯斯特角(起偏角),因此减少了「P偏振光」的不必要反射,使格蘭-泰勒棱鏡的設計比格蘭-傅科稜鏡具有更好的透射率[1][3]。請注意,雖然透射光束是完全偏振的,但反射光束不是。晶體的側面可以拋光以允許反射光束出射,也可以變黑以吸收它。後者减少了被拒絕光束的不必要的菲涅耳反射。
存在一種稱為「平面雷射稜鏡」的設計變體,是一個格蘭-泰勒稜鏡,但稜的切割角度更陡,以减少角視場為代價减少了反射損失[1]。這些偏振器通常也被設計為容忍非常高的光束强度,例如由雷射器產生的光束强度。差異可能包括使用低散射損失的方解石,提高晶體表面,特別是側面的拋光質量,以及更好的抗反射塗層。商業上可以買到輻照度損傷閾值大於1GW/cm2的稜鏡。
Remove ads
相關條目
參考資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