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格雷戈里·布萊特
美国物理学家(1899—1981)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格雷戈里·阿爾佛雷多維奇·布萊特-施奈德(俄語:Григорий Альфредович Брейт-Шнайдер,羅馬化:Grigory Alfredovich Breit-Shneider,英語:Gregory Breit,1899年7月14日—1981年9月13日),猶太裔美國物理學家,生於俄羅斯帝國赫爾松省尼古拉耶夫,曾任紐約大學(1929 - 1934)、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1934 - 1947)、耶魯大學(1947 - 1968)、紐約州立大學水牛城分校(1968 - 1973)教授。[2]1921年曾任保羅·埃倫費斯特的助手。
Remove ads
生平
1925年,布萊特和杜武(英語:Merle Tuve)在卡内基科学研究所合作,用脈衝無線電發射機來測量電離層的高度,這種測量技術為雷達的發展奠定了基礎。[3]1929年,布萊特和尤金·維格納發明了相對論性布萊特-維格納分布,以描述粒子共震態。布萊特被認為是第一個描述了質子-質子分散的科學家。布萊特也推導出了布萊特方程。[4][5]
1934年,布萊特和約翰·惠勒一起描述了布萊特-惠勒過程。1939年,布萊特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1940年4月,布萊特對美國國家學院提議美國科學家們應遵守「自我审查」政策,以防止他們的研究成果在二戰中被敵方用於軍事目的。[6]
在二戰前期,阿瑟·康普頓選中了布萊特,讓他來監督第一顆原子彈的早期設計,這項計劃後成為了著名的曼哈頓計劃。但布萊特於1942年請辭,因為他感到工作進展緩慢,而且項目出現過安全漏洞。布萊特的職位由羅伯特·歐本海默接替,歐本海默後來被認命為整個曼哈頓計劃的總指導員。
2014年,倫敦帝國學院的物理學家們提出了一種方法來證實布萊特和惠勒在1934年提出的「將光子轉化為物質」的理論(即「布萊特-惠勒過程」)。[7][8]
布萊特曾四度擔任物理評論(英語:Physical Review)的副主編,分別是:1927至1929年,1939至1941年,1954至1956年,1961至1963年。
Remove ads
參考來源
外部連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