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米路·吉遜
电影演员、导演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梅尔·科尔马西尔·杰拉德·吉布森(英語:Mel Colmcille Gerard Gibson,1956年1月3日—)是一位著名的美國、澳大利亚籍,愛爾蘭裔电影演员、导演及製片。著名作品有电影系列《瘋狂麥斯》、电影系列《致命武器》、《勇敢的心》和他导演的《耶穌受難記》。
Remove ads
概述
梅尔·吉布森出生于美国纽约州皮克斯基尔,是十一个孩子中的第六个。他的两个肾在底部连在一起,形成一个U的形状,这种异常现象在约每400个人中出现一个。
他从十二岁起,便生活在澳大利亚。1968年十二岁时父亲为抗议美国参与越战而举家回到澳洲生活,并于悉尼的澳洲国立戏剧艺术学院(National Institute of Dramatic Art)就读。他是一个虔诚的天主教徒。他与他的前妻一共有六个儿子和一个女儿。
电影生涯
1977年毕业后,梅尔·吉布森开始在澳洲的电视连续剧出现。他的首部电影是《瘋狂麥斯》(Mad Max)。1984年他进入美国影界。
随著《致命武器》系列梅尔·吉布森进入了更大众化的电影,在这个系列中他扮演一个自行其是的和暴力式的警察。1990年他出其不意地进入经典著作作品扮演威廉·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中的忧郁的丹麦王子。在1994年的《超級王牌》和2000年的《男人百分百》,梅尔·吉布森也成功地证明了他是一个优越的喜剧演员。
1996年,梅尔·吉布森因其在《勇敢的心》(1995年)中的表演获得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奖和最佳导演奖。这部影片是根据13世纪苏格兰民族英雄威廉·华莱士爵士反抗英格兰统治的故事改编的。
《耶穌受難記》这部电影描述了耶稣基督生前最后十二小时,故事根據四福音書的記載來編寫。这部电影的特色是演員的對話语言都採用了當時人民所使用的語言,分別有亚拉姆语、希伯来语和拉丁语,使電影觀眾更有親歷其境的感覺。
许多基督教和一些政治立场保守的犹太人对这部电影给予赞赏。一些自由派基督徒和犹太学者批评这部电影。有些认为它宣传反犹太主义,因为它以受难戏剧为依据,而这一直以来都触动到反犹太情绪。一些基督教学者批评这电影偏离《新约圣经》的原来故事。电影中很多场面和细节的意念都来自19世纪一位天主教修女Anne Catherine Emmerich的书《我们主耶稣基督的苦痛受难》(The Dolorous Passion of Our Lord Jesus Christ)。
在问及电影会否冒犯了犹太人时,米路·吉遜回应:「没这个意思。我只想要道出事实。我希望使它尽可能忠实。不过,当你思考基督降世的原因,他被钉死──是为所有人牺牲,为所有人受苦。所以,真的,犯了过错的人,要回想在耶稣被钉死中自己的份儿,回想自己的过犯。」与《紐約客》的访问中,他也说他把电影中一段犹太教大祭司该亚法的片段剪去了,因为否则「他们会追赶我到我家,他们会来杀掉我。」 然而在2006年7月28日,在貪杯之後的周五凌晨,他在馬里布的太平洋海岸公路上飆車。在那段限速45英里的路段上,他達到了87英里的時速。很快,他就被警方以醉酒駕車的罪名逮捕。當然,如果只是酒駕,事情也不會像後來發展的那樣嚴重。在警察對他進行問詢的時候,酒氣衝天的他忘記了謹言慎行,酒精麻痹了他的大腦。他大聲喊道:「該死的猶太佬,他們該為全世界所有的戰爭負責。你是猶太人嗎?」這句話說出來,石破天驚,輿論界發生了地震。第二天,「梅爾·吉勃遜反猶言論」立刻榮登美國各大媒體的頭條。並被封殺
当葡萄牙科英布拉的一间修道院的修女透露,希望在电影的DVD推出前观看这电影,米路·吉遜亲自安排了一次放映,运来了电影带、放映机和萤幕,放映时他也亲自介绍电影。之后,他再到访这修道院,并与院中最著名的修女作私人会面。她就是年已98岁的露西亞修女,花地瑪聖母三位見證者中在世的最后一位。据说那时圣母告诉了他们三個秘密,称为花地瑪的三個秘密。
Remove ads
2014年11月20日,吉勃遜宣布,相隔十多年他再次擔任導演,執導史實戰爭片《鋼鐵英雄》,並由安德魯·加菲爾德主演。電影於2015年9月5日開拍。《鋼鐵英雄》描述美國陸軍軍醫戴斯蒙·多斯因個人信仰而不殺人而讓長官感到頭痛,但在沖繩島戰役中,他卻拯救了七十五名戰友的性命,戴斯蒙為此得到榮譽勳章並成了榮譽反戰人士。電影於2016年11月4日在美國上映。
吉逊的政治观点
梅尔·吉布森的政治观点偏保守派,雖然他並未承認自己是共和黨支持者,但被有些人形容有「保守」和「右傾」的傾向。他曾批評比爾·柯林頓總統為「低等的機會主義者」。
部份同性恋权益组织指控他有同性恋反感,因为他持传统天主教对同性恋的观点。他们又指控米路在电影里描述同性恋者为坏人。在1992年1月接受西班牙刊物《El Pais》的访问中,提到有關貶損同性恋者的話題。他坦然对传媒说出他的观感:「他们用屁股做愛。」,又指著他自己臀部,「这里只能用来大便。」[1][2]
他政治的保守立场,和支持「天主教傳統主義」信仰,令他被犹太领袖指责为反犹,在他拍了本於《聖經》的《耶穌受難記》之后指控更激烈。电影其中一幕映出愤怒的犹太群众支持钉死耶稣,大喊「让他的血归到我们和我们子孙身上!」(〈马太福音〉27章25节)历史上这一节被反犹大者支持他们的仇恨。犹太领袖也不喜欢一些画面描绘犹太人为嗜血的人。回应这些指控,这电影推出时字幕没翻译这句群众的呼喊,但这句仍保留在电影中。电影更描述耶稣被犹太侍卫拆下桥,以及犹太祭司观看折磨,却没有反应,这些在《新约》都没有提及。另外否认犹太人曾经被种族灭绝大屠杀的梅尔·吉布森的父亲极右宗教活动家胡敦·吉布森的观点对影片的影响也受到外界猜测。
不是所有人都同意电影有反犹太主义。本身是犹太人的影评人 Michael Medved 看了电影的初剪接版本后说:「我看这电影显然没有任何反犹太的意图。」更有一些自由派的人出来支持梅尔·吉布森,宣称天主教傳統主義观点本身不是反犹太的,而且米路·吉逊也从没有对犹太和其他称族偏见的纪录。很多基督教福音派牧师称赞电影忠于原文。电影也有映出耶稣教训群众要爱敌人,和耶稣为迫害他的犹太祭司祷告的场面,这些都显示电影的讯息是爱和宽恕,和反犹太主义截然相反。
2006年7月28日,他因酒驾被捕,而据报道他被捕时还喊出“操犹太人......犹太人要为所有的战争负责。”[3]事后他承认说过这句话并道歉说是在不清醒的状态下说出的。[4]
Remove ads
榮譽
- 奧斯卡最佳導演獎(1995年)
- 奧斯卡最佳影片獎(1995年)
- 金球獎最佳導演獎(1996年)
- 澳洲電影學會最佳男主角獎(1979年、1981年)
- 1985年獲選美國《時人雜誌》「最性感的男人」,得到此頭銜的第一人。
- 澳大利亞勳章(Officer of the Order of Australia)
- 藝術及文學勳章 (法國)。梅爾·吉勃遜拒絕接受以抗議法國的核彈試爆。
- 《時代雜誌》2004年度風雲人物。梅爾·吉勃遜謝拒被登在封面及專訪,封面人物改成喬治·沃克·布希總統,為布希第二次登上封面。
- 金酸莓獎最佳赎莓奖(2016年)
作品列表
Remove ads
Remove ads
參考資料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