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棕尾斑嘴犀鳥
犀鳥科斑嘴犀鳥屬下的一種鳥類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棕尾犀鸟(學名:Penelopides panini,英語:Visayan Hornbill,台湾作棕尾斑嘴犀鳥),是犀鳥目犀鳥科斑嘴犀鳥屬下的一種鳥類。[3]該物種分佈於菲律賓的一眾小島上,包含班乃島、吉馬拉斯島、內格羅斯島、馬斯巴特島及蒂考島的原生林、常綠林或龍腦香林內,是一種小型的森林犀鳥。[4][5]雖然其族群數量仍未有估計,但因其低地森林的棲息地的開發速度相當嚴重,因此被列為瀕危物種。[1][5]
本物種是由荷蘭博物學家彼得·博達爾特於1783年發表,並命名為Buceros panini。[3][6]在分類上,本物種被歸於斑嘴犀鳥屬下。[3][7]其屬名Penelopides的建立者路德維希·賴興巴赫並未有交代其命名意義,但因他好命名時引經據典,因此被認為該詞若不是拼寫錯誤,就是以拉丁語中的pene(意為「幾乎、接近」)和希臘語的lophos(意為「有冠的」)及-aides(意為「類似的」)所組合而成的詞。[8]:296種小名panini指的是菲律賓班乃島,即為其模式產地。[8]:291[4]

指名亞種的雄鳥身體呈以黑白色調為主,尾羽白色或淡紅色帶黑色尖端;鳥喙呈黑紅色,下喙有紅及黃色的褶皺。[4]雌鳥體型較小,全身除了尾巴、眼周和喉部的皮膚為淡藍色之外,皆為黑色。[4]幼鳥與則相應性別的成鳥相似,但鳥喙較小並呈褐色。ticaensis亞種體型較大,尾部是較深的紅褐色調。[4]
這種鳥類主要為植食性,主要以水果為食,並包含一些昆蟲如甲蟲、飛蟻或者是蚯蚓。[9][4]在3—4月繁殖期時,通常採成對或2—3隻的小群體繁殖(少數情況下超過8隻),每次產2—3枚卵,而雄鳥所帶回的食物約有14%是動物,一個巢穴週期約為95天。[4][5]其體長45公分,體重平均約470.5公克,鳥喙寬平均約28.6公釐、深平均約42.7公釐、嘴峰長平均約101.6公釐;翼長平均約257.3公釐;跗蹠約46.0公釐;尾長約235.8公釐。[9][4]
受到環境被開發和被狩獵的影響,棕尾斑嘴犀鳥的ticaensis亞種被認為可能已經絕滅,而指名亞種的情況也不容樂觀,已經自某些島嶼上消失。[5]因此被《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列為瀕危物種。[1][5]
Remove ads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