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楊國瑞 (1871年)
香港新界荃灣楊屋村鄉紳,為荃灣定名者,新界鄉議局的前身的創辦人之一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楊國瑞(1871年—1941年),是香港新界荃灣楊屋村的鄉紳,也是大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科舉所取錄的生員(秀才)。楊國瑞曾向香港政府提議將荃灣當時的各個地名統一為「荃灣」,而他也是荃灣公立學校的私塾前身的創立人。楊國瑞更與上水鄉紳李仲莊、元朗鄉紳鄧煒堂[註 1]等人共同創立新界鄉議局的前身、代表新界居民的首個合法組織新界農工商研究總會。楊國瑞於香港淪陷前數月病死,終年70歲。1970年代,香港政府發展荃灣衛星城市,而楊屋村新村前的馬路即以其命名為國瑞路。
Remove ads
生平
楊國瑞畢業於廣東省高等師範學堂,國學精湛[1]。他曾參加光绪三十年(1904年)的科舉考試,取得生員(又作“邑庠生”、“秀才”)功名[2],考取秀才後來從事教學,到香港後定居荃灣[1],成為楊屋村的鄉紳[2]。
荃灣在使用現時的名稱前,曾經有「淺灣」、「全灣」、「賊灣」、「海盜灣」等不同的稱呼,而楊國瑞即是向香港政府提議統一以「荃灣」為名者。[3]
1922年,教育司署授意楊國瑞設立一所地方性「公學」,由葉錦全借出屋宇以私塾形式開辦。該學校後來演變為荃灣公立學校,後來再演變為荃灣公立何傳耀紀念中學及荃灣公立何傳耀紀念小學[4]。此外,楊國瑞曾在九華徑舊村内大水坑旁的曾氏家族學堂養正家塾任教[5][6]。
1923年,時任香港總督司徒拔公佈《民田建屋補價規例》[7],將新界土地分為屋地和農地,而在農地建屋需要補地價[8]。由於政策有損新界鄉民的權益,因此鄉民群起反對[7]。楊國瑞與上水鄉紳李仲莊、元朗鄉紳鄧煒堂[註 1]等人隨後集會商議對策,並推舉彭樂三等六人向香港政府交涉,惟無結果。1924年8月24日,新界各地士紳在大埔文武廟集會,並決定成立九龍租界維護民產委員會[8]。委員會後來以新界農工商研究總會的名義注冊,成為代表新界居民的首個合法組織。1926年,時任香港總督金文泰到訪新界農工商研究總會,並對其業務表示支持,並建議總會改名為「新界鄉議局」,新界鄉議局也自此成為香港政府管治新界的主要諮詢組織[7]。
楊國瑞曾任荃灣天后宮協理值事[2]。楊國瑞曾介入處理全完堂與荃灣地方鄉紳雙方在1918年至1919年間的糾紛。他一向對基督教存有好感,不欲教會與地方鄉紳發生衝突,破壞地方社會和諧,遂介入調停,約定雙方在全安局舉行會議,共商解決辦法[2]。1933年,紀念同治年間荃灣村村民與城門八鄉鄉民發生的械鬥中17個因參與械鬥而喪生的荃灣村村民的義勇祠翻新,並由楊國瑞撰文敘述義勇祠的緣起[1]。楊國瑞在荃灣地區可謂頗著時望[2],為荃灣紳商名流以至販夫走卒愛戴[1]。
死亡及紀念

楊國瑞於香港淪陷前數月病逝,終年70歲,荃灣坊眾以“堪稱新界一完人”輓之。1970年代,香港政府發展荃灣衛星城市,由於楊屋村在發展範圍内,因此楊屋村需要遷村[1]。新界民政署於1970年3月6日刊憲公告楊屋村新村前的馬路之定名[9],而該馬路即以楊國瑞命名為“國瑞路”(舊稱“國瑞道”[10][11]),以紀念楊國瑞畢生對荃灣的服務與貢獻[1]。
註釋
參考資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