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概念混成理論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在认知语言学領域 ,概念混成理論(英語:Conceptual blending),又称为概念整合理論或觀點應用(view application) ,是吉勒·福科尼耶和马克·特纳提出的认知理论。 根据该理论,潛意識被假定普遍存於日常思想和语言之中,而来自不同情境的元素和重要聯繫則在潜意识过程中發生了“融合”。這與试图对文化傳承的思想进行统一描述的迷因十分相似。[1]
历史
這一理論於1993年開始發展,早期的代表性闡述可參見網路文章《概念整合與形式表達》。[2] 特纳和福科尼耶引用了阿瑟·库斯勒於1964年出版的著作《创造行为》,將其作为概念混成的早期先驱:库斯勒在藝術、科學和幽默方面的創造性成就中發現了一個共同模式,他将其称为「矩阵的偶聯性關係」(bisociation of matrices)。 [3]2002年,特纳和福科尼耶出版了《我们的思维方式》一書,书中提出了新版本的混成理论,术语變得略為不同。 [4] 在特纳和福科尼耶的系統闡述中,概念混成是喬治·萊考夫和罗杰・安东森(RafaelNúñez)於著作《數學的起源》中所使用的理论工具,萊考夫及安东森断言「理解數學需要掌握廣闊的隱喻混合網路。」[5]
计算模型
概念混成與基於框架的理論息息相關,但從根本上超越了這些理論,原因在於它是關於如何結合框架(或類似框架的對象)的理論。 卡内基梅隆大学和PARC的施拉格(Shrager)於1980年代實現了稱為“ 觀點應用 ”的早期计算模型程式,該模型與當時還未提出的概念混成有著緊密關聯,並在複雜設備的因果推理領域[6]以及科学推理领域有所應用。[7] 最近混成的計算方法已經在數學等領域得到了發展。[8] 後來的一些模型則基於早期實作尚未使用的「结构映射」之上。近期,在AI推理系統非單調擴展的背景下(並與基於框架的理論一致),通用框架能夠對複雜的類人概念組合(如寵物-魚問題)及概念混成作出解釋[9],並已在認知建模[10]和計算創新應用[11] [12]完成测试和开发。
该理论的哲学地位
在概念混成理論學者馬克·特納的著作《文學心靈》中指出: [13] (p. 93),
概念混成是日常思维的基本工具,從社會到科學,用于我们对所有现实的基本識解。
从概念混成中获得的见解被視爲创造性思维的产物,但是概念混成理论本身并不是一个完整的創造力理论,因为它没有阐明混成的来源。 换句话说,概念混成为描述创造性产物的术语,但對於灵感的问题卻沒有頭緒。
參見
笔记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