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次毫米波天文學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次毫米波天文學(Submillimetre astronomy)是觀測天文學的一個分支,在電磁波中的次毫米波長下進行研究。天文學家將次毫米波段置於遠紅外線和微波波段之間,通常取值在幾百微米到一毫米之間。在次毫米天文學中,用「微米」來表示波長仍然很常見。

次毫米觀測可用於追蹤氣體和塵埃的排放,包括CI、CO和CII線[1][2],來源包括分子雲和暗星雲核心,透過確定暗星雲中的化學豐度及其組成分子的冷卻機制,可以用來闡明從最早的坍縮到恆星誕生形成過程。其他來源包括原行星盤、早期宇宙中的塵埃星暴星系、活動星系核周圍的環境,以及宇宙微波背景中的次級各向異性[1][3]。
次毫米觀測已被用來限制行星、恆星和星系的形成和演化模型[1][4]。透過研究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的前景元素和超大質量黑洞周圍的環境,次毫米天文學也可以用來約束量子重力模型,並研究重力波和相對論中微子在早期宇宙中的作用[1][5]。值得注意的是,事件視界望遠鏡於2020年利用電波和遠紅外線觀測拍攝到了第一張黑洞影像,它也在870μm的次毫米範圍內進行了特長基線干涉測量法觀測[6]。
Remove ads
参考資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