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气象厅松代地震观测所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气象厅松代地震观测所(日语:気象庁松代地震観測所、正式名称:气象厅地震火山部地震海啸監視課松代地震观測所[1])是位于日本长野县長野市松代町的地震观測所。利用舞鹤山(海拔510米)的南山山脚的松代大本营遗址,是日本最大级的地震观测设施。

概要
由于松代距离海岸较远,不会受波浪影响,亦很难受大都市生活震动的影响,所以适合高灵敏度地震仪的设置、运用。1947年中央气象台在松代设置分所,开始地震观测。主要的地震计设置在舞鹤山山顶下100米的松代大本营遗址的地下坑道内,为从1963年8月3日开始的松代群发地震采集了宝贵的数据,成为日本地震观測研究的中心组织。
另外,松代地震观测所内的松代地震中心虽然有任务上的关联,但它们并不是同一个组织。
沿革


- 1944年11月11日,大本营的迁移工程开始(1945年8月15日由于日本投降,工程中止)。
- 1947年5月1日,在预定地的洞窟里设置了“中央气象台松代分室”
- 1948年2月13日,改称“中央气象台松代地震观測所”。
- 1949年5月7日,开始使用地震计进行观测。在此之后,又设置了各种地震计和倾斜计进行观测。
- 1949年6月1日,改称“地震观測所”。
- 1950年8月1日,长周期地震计开始观测(1966年4月11日观测结束)。
- 1951年4月1日,設置百葉箱。气象观測開始。
- 1953年9月3日,石英玻璃管伸缩计观测开始。
- 1965年
- 8月3日 应变地震计观测开始。
- 8月3日 松代群发地震开始。
- 1967年2月8日,「松代地震中心」(相关部门,地震观测所长野县级协商体)設立。
- 1983年4月1日,群列地震观测系统运用开始。
- 1988年9月1日,STS - 1型超宽带地震计开始观测。
- 1992年4月1日,开始使用震度计进行烈度观测
- 1995年4月1日,改称“气象厅地震火山部地震海啸監視課精密地震观測室”。
- 1996年3月21日,震度计机能强化。
- 6月25日 开始使用STS-2型地震計进行观測。
- 1997年11月28日,群列地震观测系统中尾根观测点增设运用开始。
- 2001年10月3日,多点大口径阵列系统(SATELAA)开始试用于远地地震的震源计算。
- 2003年7月29日,开始使用LISS(Live Internet Seismic Server)进行地震震源通报。
- 2005年3月28日,西北太平洋海啸信息中心业务的支援开始。
- 2007年10月30日,群列地震观测系统传输装置更新。
- 2008年3月28日,设置“ボアホール型”宽带地震计。
- 2014年4月1日,改称“气象厅地震火山部地震海啸監視課松代地震观測所”
- 2016年4月1日 气象厅本厅移管原来由松代地震观测所进行的地震解析业务。[2]
Remove ads
組織
松代地震观测所的组织上的地位如下[3]。
任務

主要观測機器

资料馆的主要展示物


- Wiechert式地震計
- ガッチリン地震計
- 大森式地震計
- ミルン式地震計
- 世界標準地震計(USCGS)从1965年设置,直到20世纪80年代后半的STS地震仪设置为止才停止运用。
- ベニオフ式短周期地震計 - 固有周期1秒
- プレス・ユーイング式長周期地震計 - 固有周期15秒
- 石本式高倍率地震計(56型高倍率地震計)
- ウッド-アンダーソン式地震計
- 簡単地震計(1940年以前的主力機型)
- 普通地震計(1950年代的主力機型)
- 59型光学式電磁地震計
- 59型直視式電磁地震計、59B型(派生型)
- 61型直視式電磁地震計
- 67型電磁地震計
交通
去往所在地(長野县長野市松代町西条3511)的交通方法如下[10]。
脚注
关联項目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