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書劍恩仇錄 (1987年電影)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書劍恩仇錄》(英語:The Romance of Book & Sword)[6]:88[2],又名《江南書劍情》[3],是1987年上映的一部香港與中國內地合拍古裝武俠電影,改編自金庸的同名小說,由許鞍華執導[10][11],達式常、張多福等主演[1][12]。本片為1988年第十二屆香港國際電影節推介電影[5]及2000年第廿四屆香港國際電影節專題回顧作品[4]。2011年,本片獲香港康樂及文化事務署香港電影資料館推選為「百部不可不看的香港電影」之一[6]:88。本片分上下兩集上映[13],下集名為《香香公主》[10][11][14](中國內地名為《戈壁恩仇錄》[3])。
Remove ads
故事大綱
西北的反清組織紅花會總舵主于萬亭(王洪濤飾)掌握了一個關於乾隆帝身世的重大秘密,被乾隆(達式常飾)派大內高手張召重(武春生飾)率兵滅口,同行的紅花會四當家文泰來(郭碧川飾)亦被捕獲。紅花會群雄於總舵推選年青的少舵主陳家洛(張多福飾)為新任總舵主。陳家洛率眾截擊押送文泰來的官兵,途中協助了欲反擊清兵奪回回部真經的木卓倫部,陳家洛與木卓倫之長女霍青桐(劉佳飾)一見鐘情。霍青桐為表謝意願隨陳家洛等人前往中原,眾人於黃河渡口血戰,可惜文泰來的囚車仍得而復失。陳霍二人於杭州偶遇出巡之乾隆,眾人在西湖賞月,引發紅花會與乾隆麾下高手比併。此戰後霍青桐要返回西北,陳家洛欲回鄉祭祖,二人在西湖清晨惜別。陳家洛從亡母信件得知乾隆實為漢人且是自己親兄的秘密,後在父母墳前遇到乾隆,二人到錢塘江一面觀潮一面訴說兄弟情,乾隆願意釋放文泰來,陳家洛亦燒毀了關於乾隆身世的密件。然而乾隆隨後命人圍攻紅花會,紅花會群雄突圍後趁西湖花魁大會之際,施展美人計將乾隆劫至六和塔內[2]。當張召重與官兵進攻六和塔時,心懷不軌的肅親王乘機下令炮轟六和塔,欲使乾隆與紅花會眾人同歸於盡。此時陳家洛捨身救了乾隆,終讓乾隆深受感動,與紅花會締結反清的秘密協議。[1]
Remove ads
演員表
Remove ads
製作
本片最初是由左派電影人夏夢(她曾是原作者金庸的夢中情人)牽線找許鞍華拍攝[17]。
許鞍華於1984至86年為本片往返香港與中國內地籌備三年[1][16][18][10]。許鞍華曾提到,籌備時間這麼長是因為她不擅長八十年代初影圈興起的企業化分工模式(仿傚荷里活),對找景點等程序皆親力親為[17]。
攝製組人數約100人,其中只有16人來自香港。[16]
有關製作人員名單,上映時宣傳海報、香港版片頭片尾、內地版片頭片尾,皆有差異。
許鞍華表示香港難以找到願意長時間在內地拍攝的演員,而且成本亦高,因此本片全部角色起用中國內地演員[17]。1985年底,大部分角色已選定演員,並齊集天津拍攝造型照及定裝[16]。但戲份甚重的乾隆,及下集重要角色香香主公仍未選定。乾隆一角在開拍前最後關頭才敲定當時已在內地享負盛名的達式常擔演[16]。
許鞍華亦曾在訪問中提到,紅花會群雄個性刻畫不多,是因為演員們演技不足。[19]:4
妓院鴇母一角,劇組曾推選許鞍華親自出演,但許堅拒。[16]:7
本片開拍時適逢內地改革開放,可到杭州六和塔等景點實地取景[12],是早期具有大量內地實景拍攝[13][16]的香港電影之一。
Remove ads
發行
本片於1987年8月13日至8月27日在香港上映共15天[9],共17間[21](一說16間[22])戲院上映,錄得港幣590多萬票房[9]。上下兩集的香港票房合共約港幣1000萬票房,按其所用資源及時間,並不理想[10][11]。
香港首映禮於普慶戲院舉行,港方出席者包括許鞍華、原作者金庸、出品人傅奇及其妻石慧等[22],天津電影製片廠廠長張映雪、男主角達式常、下集女主角艾諾(阿依努爾)亦有出席[21],嘉賓包括張敏儀、楚原、夏夢、徐小明、林青霞、周潤發夫婦、劉志榮夫婦等。[22]
男主角達式常有協助洽談內地的發行事宜。[15]
評價
許鞍華作為已成名[23]的香港新浪潮導演代表之一,本片上映前備受注目,如電影雙周刊有不少大篇幅專題報道[13][16][19][7][24],然而其武戲文拍的風格[11],加上起用香港人不熟悉的內地演員[10][11],以致票房不佳[10][11],在後世亦鮮有被大眾提起。對於選角的失敗,許鞍華曾表示籌備的三年間香港市場對於選角的重要性有很大變化,若是在1985年上映,演員沒名氣的影響會較小[17]。
本片與不少八十年代電影一樣,有著1980年代對香港前途及港人身份認同問題的政治隱喻[12][25]。但影評人李焯桃認為在1987年香港前途問題已塵埃落定,故本片引不起觀眾共鳴。[26]
本片借乾隆之口反詰陳家洛的反清復漢理想實為破壞太平盛世[12]。影評人游靜等曾討論此片的「反英雄」意識[24][4](鄭政恆則稱與原著迥異的結局為「反武俠」[23]),石琪指本片與同年的《人民英雄》、《龍虎風雲》皆屬「反英雄」,且表現導演個人想法重於遷就觀眾口味[27]。李焯桃指「許鞍華每次有電影大獲全勝後,其後的大製作便野心勃勃,有心言志或銳意創新,卻多數吃力不討好,《書劍》和《香香》只是其中一個突出的例子。」[26]石琪又曾指本片對家國民族、政治的看法很「大陸」。[24]:20
作為鮮有由女導演所拍攝的武俠片,且許鞍華向來著眼於女性題材,亦有影評人注意其女性觀點。本片以送別兒子的陳家洛母親作為片頭,盧偉力認為屬於許鞍華一貫的「失母」母題[28]。
鄭政恆曾整理總結以往對此片的多篇評論,包括日本影評人宇田川幸洋的《書劍恩仇錄的歷史實感》等。[23]
許鞍華自己則提到,她高估了杭州、大漠等內地風光對當時香港觀眾的吸引力。[17]
Remove ads
獎項及提名
備註
資料來源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